对辣条的治理不能再等了

2017-06-08作者:来源:检查日报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原标题:对辣条的治理不能再等了

近日,有媒体披露自2015年至今,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在通报的180起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是主要原因,其中菌落总数超标占68起,甜蜜素超标占30起。这种主要面向儿童消费的“五毛零食”,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行业的无序野蛮生长问题(6月6日《新京报》)。

“五毛辣条”以其低廉的价格、独特的风味和较低的生产门槛,风靡大江南北,朋友圈中就有“容我吃个辣条压压惊”的戏谑语,是不分男女老幼的网红小吃,尤其深得中小学生的青睐,课间休息或放学路上,手持一包辣条,是羡煞旁人的一种时尚和享受。但辣条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屡屡被监管部门曝光,说到底,美味的辣条背后是隐患重重。

辣条属于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加工的调味面制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不应使用“三剂”:即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防腐剂、人工合成着色剂。从检测情况来看,辣条生产企业违规使用糖精钠、甜蜜素现象仍然突出。以行政部门通报的数据为证:“从2015年至2017年5月间,国家及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抽检数据显示通报了180起问题辣条,共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商,生产地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

辣条存在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辣条生产门槛低,需求旺盛,直接刺激了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卫生标准的小工厂、小作坊加入生产大军之中,“泥沙俱下、良莠不分”造成辣条产品质量问题频现;二是,辣条属于小吃、零食,宏观层面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又无明确的监测标准,造成源头控制和后续质量监管都缺乏统一有效的抓手,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也是导致辣条质量乱象的重要诱因;三是,行政部门监管不严、打击不力,让校园旁泛滥的辣条成了家长心中“美丽的罂粟花”,成了担心孩子健康的一块心病。

辣条价格低廉口味好,是校园周边小店的主打产品,从消费群体上看,青少年学生绝对是消费的主力军。同时,辣条包装独特、图案华丽,迎合了青少年猎奇的心理,令孩子们趋之如鹜。正因如此,面对辣条中色素、防腐剂等长期违规添加,对青少年的健康可能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保障辣条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儿童的健康。

据报道,北京市面对辣条产品质量乱象,已经启动了“五毛零食”专项治理行动。其实,面对小本暴利的辣条行业,何止是北京市,其他地区,尤其是辣条生产大省——湖南、河南等,更应该痛下决心予以治理,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零食消费环境。(徐义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