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新贵的烦恼谁来破

2017-06-27作者:来源:中国医药报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原标题:海淘新贵的烦恼谁来破

开栏的话

6月29日~7月13日是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为“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活动旨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宣传和科学知识普及,积极参与社会监督,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为此,本版从今天起开设“2017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特别关注”栏目,报道我国在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敬请关注。

□ 本报实习记者 徐航

对于一枚吃货来说,吃遍全天下是最大的心愿。凭借飞速发展的电商和物流运输业,吃货已不再满足于吃尽国内的美食,他们将目光瞄准海外的各种零食美味。于是继化妆品、保健食品之后,休闲零食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海淘界的新贵。然而,与海淘家族中其他难兄难弟一样,零食商品同样无法摆脱被假冒的命运。是谁助长了假货的气焰?又有谁能打击假货的横行?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爆款背后有隐忧

休闲零食已成为国内多数超市拉动消费力的“杠把子”(主力),但还是有许多消费者选择海淘零食,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海淘零食售价低吗?记者发现,在天猫2016年进口零食热销榜单中,超六成膨化食品价格在10元~20元/份间,相比市面上不到10元/份的“国产”薯片,进口膨化食品的定价还是高了不少。即便如此,国内消费者为这“天价”付费倒也爽快。《亚太食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3%的中国消费者购买食物时优先考虑口味因素,价格并不是国内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对此现象进行了剖析:“现在海淘零食的消费阶层主要是崛起的新生代和扩容后的中产阶层,他们更倾向于选购个性化、小而美的休闲食品。这不仅满足了他们愉悦的心情,也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要。”

据有关机构统计,2015年,国内吃货们一共吃掉了3000亿元的进口食品。其中,零食成为大家砸钱最多的种类——成交金额占到线上进口食品的40%。据预测,到2018年,进口食品销售额将达到4800亿元。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真正做到“吃遍天下无敌手”。

零食在海淘界异军突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食品安全。刚刚过去的“618”年中大促时,记者在某大型电商促销页发现一家经过认证的海外旗舰店在销售一款瑞士巧克力,发货地显示为国内保税仓,然而其店铺中并没有展示海关或相关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书。再翻看买家评论,居然没有一个人对此质疑。

2017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份今年4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记者在名单中看到了爆款零食小老板海苔。此款零食在2016年天猫进口零食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其未予准入的原因是超过保质期。然而记者6月22日在某电商平台一家旗舰店看到此款零食仍然在售,商品生产日期为2017年2月22日至2017年6月12日,正在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所公示的不合格期限之内。另一家销售同品牌海苔的店铺虽然提供了出入境检验检疫证书,但是仔细辨认,此份证书的签发日期是2014年10月。要知道小老板海苔的保质期只有1年。

窥一斑可见全豹。海淘零食虽然越来越流行,但是海淘大环境的安全性显然不容乐观。

因何“李逵”变“李鬼”

海淘零食的销售模式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目前常见的线上海淘方式大致有四类:海外售卖零食的企业进驻国内电商平台,支持转运或直邮的海外电商,国内电商平台拓展的海淘业务分支以及专门的海淘网站。因此,网络是海淘监管最需要下工夫的阵地。朱丹蓬指出,网络监管难点在于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同。目前我国食品监管人手有限,再加上海淘电商的井喷,组织架构与人力配置已经跟不上业态发展的需要。

网络只是为海淘零食搭建销售平台,最终零食会漂洋过海来到我国消费者手中,因此食品检验检疫是一道重要关卡。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肖平辉说:“零食如果以个人小包裹进入国内,那么商品检验检疫相关部门只能对这些碎片化进口食品按个人物品的方式进行抽检,这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比如有人会将过期变质食品通过这种方式浑水摸鱼运回国内,进入到消费者手中。此外,一些海外零食可能和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差异。如果这些零食在平台进行销售,就可能被职业打假人盯住,按《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寻求索赔。这个也是困扰电商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难题。”

2017年5月,媒体曝出多家物流公司在高利润的诱惑下,伪造海外运单,甚至虚构物流信息查询网站,协助国内厂商掩盖真实发货地点。这种手段早已成为海淘黑链条的“潜规则”。消息一经曝出,涉事物流公司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尽管相关负责人或澄清或道歉,但此事件犹如一颗炸弹,冲击着众多海淘消费者的心理底线。

据统计,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300亿件大关。其中,电商包裹占比达70%以上。由于海淘极大程度上依赖网络虚拟交易,买卖双方无法直接见面,消费者只能凭借交易信息来判断商家信誉。如果物流业与制造商沆瀣一气,无异于将造假从线上拓展到了线下,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新的损害。肖平辉说:“电商与物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了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企业本身也需严格自律。”

期盼合力破困局

目前海淘面临的窘境是假货丛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违法成本低,致使假货横行,埋下安全隐患。专家表示,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健全法律法规约束海淘制假售假行为是当务之急,让消费者维权有路,电商有法可依,对违法者产生震慑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科普宣传。西方工业化历经200多年,而我国只有短短几十年,消费者对商品和自身权益的认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行的方式,向消费者普及海淘常识,宣传维权意识。政府还要不遗余力地加大监管力度。首先,将打假行动进行到底。在今年3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部委专题记者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该局今年将开展“清风行动”,加强口岸打假的专项行动。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商品进行追踪,发布风险预警。支树平在发布会上介绍该局现已在杭州建立了一个跨境电商风险监测中心,实时发布预警,给消费者以提示。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会会长、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海晓曾指出,监管部门应当承担协助建立行业标准、监管电商平台管理者的内部合规政策等义务。

电商平台可谓是连接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商品的中介。肖平辉建议:“平台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比如现在要求进口食品必须要贴中文标签,业界可以创建电子中文标签,既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信息,也为电商平台本身提供便利,值得尝试。”专家指出,现在国内的电商平台如果唯利是图只追求短期盈利,往往会给制假售假提供方便。电商平台在盈利的同时还担负一定的筛选评估职责,如果出现问题,商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全社会共同监管,形成倒逼机制,迫使电商对上架食品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审查,杜绝猖獗的制假售假行为。电商自身也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打击平台上的不法“奸商”,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购物环境。

消费者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没有话语权。专家建议,消费者不要从非正规渠道购买海淘食品。尽量选择品质有保障、口碑好的大型正规电商平台,这样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有寻求维权的对象。另外,消费者还要提高自身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