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以技术创新优化制糖产业链

2025-02-27作者:乔宇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父亲带我一起去公园散步,他指着池塘里的荷花问我:“你知道这些荷花为何开得这么美吗?”我一时不明所以。

他接着解释道:“每一朵荷花从种子到开花都需要时间和养分,在开花之前,它还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甚至要忍受风吹雨打。学习也是一样,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立刻有结果,但你要相信,只要方法对、方向对,成果早晚会到来。”

以上这段少年时代的往事,是在一次期中考试失利后,父亲对张帆“散步教育”的一部分。

“父亲的引导让我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性,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张帆回忆说:“这种从容与坚韧,成为我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让我在面对各种经营和管理中的重大挑战时更有信心去应对。”

张帆现任广东华糖实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是一位在制糖行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原创专利技术研发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贡献的风云人物。

广东华糖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糖实业”)成立于2011年9月,总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是一家以进口原糖为原料的现代化食糖深加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16亿元,总投资达4.5亿元。自2016年投产以来,华糖实业依托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张帆担任现职前,他曾历任华糖实业总经理助理、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等职务,主要负责商务、融资、销售、生产管理等主营业务。

在任期间,张帆主导建设了年产精糖30万吨、精制糖浆24万吨和10万吨焦糖色素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68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272.6平方米,为华糖实业奠定了业界领先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根基。

在精糖产品销售方面,华糖实业同样表现出色。张帆带领团队创造了历史最好的18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公司曾获得“江门市百强企业”,江门新会“黄金十条”奖补企业,广东省“粤字号”农业名牌产品企业等荣誉称号。目前,华糖实业年加工原糖能力突破60万吨,液体糖浆产能30万吨,冰糖产能6万吨,构建了覆盖白砂糖、绵白糖、液体糖浆、糖粉及冰糖等多个品类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其中,公司主打品牌“粤糖牌”精糖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制药等行业。这些产品以高品质和稳定的供应能力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其中白砂糖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产品质量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华糖实业还被澳门特别行政区指定为食品安全保供企业,表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得到了行业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张帆欣慰地介绍说。

战略并购重塑行业生态

在张帆的职业生涯中,其主导的华糖实业对亚联糖业的战略并购项目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业整合事件。由于在制糖行业的专业积累和影响力,自2019年11月—2024年9月,张帆在并购完成后曾长期担任了亚联糖业(广东)有限公司(STS SUGAR COMPANY LIMITED)董事,并于2022年出任珠海亚联糖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至今。

STS SUGAR COMPANY LIMITED(中文:亚联糖业有限公司,以及简称STS SUGAR)注册地在香港,是一家专注于糖业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以其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全球糖业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自公司成立以来,亚联糖业深耕全球糖业市场,以其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成功链接了国际糖业供应商与中国的市场需求。

亚联糖业最初由日本住友商事、中国香港太古糖业、韩国大韩制糖三方合作,通过它们在香港成立的控股公司——STS SUGAR进行投资,总投资额约人民币1.5亿元。

与传统以原糖为原材料的炼糖厂不同,亚联糖业采取了从国产一级白砂糖深加工为精制白砂糖(色值10IU以下)的独特模式,主要面向大湾区(含港澳)市场,以及日韩在当地设立的高端食品、饮料、烘焙和制药企业生产和供应精制白砂糖系列品牌产品。

“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看,亚联糖业在当时依托国内一级白砂糖和进口精制糖之间的价差来获取利润,这在全球糖业领域十分罕见。”张帆回顾说:“因此,亚联糖业在创立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差异化竞争”特色,也积累了业界领先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据了解,在2015年之前,我国(尤其是大湾区)国产一级白砂糖与进口精制糖差价最高达到2000-3000元/吨,这为亚联糖业的“再炼糖”模式提供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此后,随着全球糖价和国内糖业政策的调整,国产一级糖与进口精制糖的差价逐渐缩小至不足1000元/吨,亚联糖业赖以盈利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当时的亚联糖业,同时面临着产能与成本的压力。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局限,公司在短期内难以通过扩大产能、降低单位成本对冲差价收窄带来的冲击,企业经营陷入连续亏损状态。

为此,日本住友商事、中国香港太古糖业、韩国大韩制糖三家国际企业基于整体投资战略和市场预判,有意选择退出相关市场、出售亚联糖业,以便集中资源投入其更具增长潜力的业务中去。

以上行业巨头的战略止损决策,为华糖实业的产业整合行动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

2019年,张帆带领团队与前股东香港太古、日本住友和韩国大韩制糖展开多轮接洽,一举收购了STS SUGAR及其子公司亚联糖业。

接管亚联糖业后,张帆全程负责企业的重组与日常运营工作。当时,如何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实现业务重振成为重中之重。

为此,张帆主导了年产10万吨精糖项目的技术改造,并在扩大产能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生产恢复工作。在市场拓展方面,他带领销售团队为公司创造历史上最好的3.6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使该企业成为全国26家商务部核准进口原糖的企业之一。

在成功恢复公司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张帆还负责与珠海市政府沟通、主导并促成了亚联糖业功能糖综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65000.83平方米,建筑面积50496平方米,占地面积37399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为公司优化供应链管理和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核心业务营造了协同发展优势。

如今的亚联糖业,已逐步实现了从单纯贸易向加工、物流、销售贸易、分销为一体的全链条运营模式的转型。在中国珠三角地区,STS SUGAR依托其现代化的生产和物流基地,成为国内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的重要供应商之一,为推动中国糖业现代化做出了持续而稳定的贡献。

技术基因的爆发力

在制糖行业深耕多年,张帆带领团队针对传统工艺中效率低、能耗高、自动化水平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白砂糖澄清脱色、液体糖澄清、废蜜处理、废水预处理等方面实现了持续的迭代创新,并将其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经营中。

这些创新工艺与技术显著优化了传统工艺,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企业实现了可观的能效和经济效益,为公司提供了持续引领上下游市场创新发展的爆发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张帆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已研发和获得一种回溶白砂糖澄清脱色装置、一种新型制糖离心机、一种精制白砂糖干燥系统、一种炼蜜废蜜处理系统、一种液体糖澄清装置、一种制糖用多效板式蒸发器、一种制糖废水预处理装置、一种液体糖自动灌装装置等多项专利。

以回溶白砂糖澄清脱色装置(专利号:ZL202020820954.8)为例,其关键的技术创新点在于通过“多级并联设计”和“自动切换系统”实现多级脱色单元的并联运行,从而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使回溶白砂糖糖浆的色值更低,口感更纯正。

据了解,该项专利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15%,停机时间减少至原来的10%,在脱色过程中水和热能消耗降低了5%,运营成本节约3%左右。目前,已累计实现产量100万吨,累计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新型制糖离心机(专利号:ZL202020820406.5)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项目,在公司白砂糖生产中推广应用后,目前已累计实现产量100万吨,累计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在传统离心机中,刮刀仅依靠转鼓转动,容易造成刮料不彻底的情况。张帆团队设计生产的新型离心机通过“可调式刮刀结构”“智能监控系统”等技术路线优化了刮刀的运动轨迹,可显著提升了离心分离效率,减少糖膏残留,降低糖蜜排放。

张帆团队在制糖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围绕制糖生产工艺全流程的刚需和痛点来进行的,其中在精制白砂糖干燥系统(专利号:ZL202020820331.0)就是在干燥环节的一个代表性的技术创新专利项目。

该项专利的主要技术路线是通过“振动输送与分级筛分”和“集成高效换热装置”实现了“优化干燥路径”和“高效换热设计”两大关键技术创新点。该项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后,使热能消耗减少5%,同时缩短了生产周期,使年产能提升了5%。该项技术投入应用后,目前已累计实现产能20万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

据了解,这些项目改造及技术创新项目,成为华糖实业旗下公司持续提升

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推动力量。公司产值由当初的不足10亿元跃升至超20亿元,产品质量远超同行,企业成功跻身江门市百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大幅增强。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品质量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作为华糖实业旗下公司,亚联糖业的转亏为盈也得益于张帆团队主导实施的技术创新。

“在接管和运营亚联糖业后,我们通过引入一系列专利技术,成功改造了过去存在的生产线缺陷,如高能耗、生产不连续和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使工厂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当时不足150吨/天提升至300吨/天,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张帆为创新技术带来的效益感到震撼:“复产当年,亚联糖业便实现了年销售收入3.6亿元人民币,超越了此前三方合作运营期间的累计销售总额。”

谈到公司的发展愿景和技术发展路线,张帆表示:制糖生产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整体而言,关注白砂糖回溶、糖蜜及废蜜、废水处理等领域,是华糖实业在制糖行业“精耕细作、创新升级”的策略体现。

未来,公司将通过更高效、更环保的技术,为行业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更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极推动制糖产业的绿色升级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