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美食地理:华容团子
2025-04-30
美食地理:重庆的美食诱惑
2025-04-30
食品产业破局发展,艺康创新助力全球食安新生态
2025-04-30
食品产业破局发展,艺康创新助力全球食安新生态
美食地理:家乡三“酱”
2025-04-23作者:孙瑞来源:中国食品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山东胶东
在胶东丁字湾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磨蜢酱、蟹酱、鱼酱的习惯,统称为“三酱”。把一些刚海捕回来的小蜢虾、小螃蟹、小杂鱼等逐一分类,磨成酱后装在不同的坛罐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阳光暴晒和自然发酵,打开罐口,一股清鲜的味道扑鼻而来,让人一年四季都百吃不厌、百顿不烦。
蜢酱
春暖花开,蜢虾大量上市,此时的蜢虾鲜肥味美,是磨蜢酱的上乘原料。每到换蜢虾的小贩来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赶紧用自家的玉米、地瓜干去换蜢虾。回家后,趁着新鲜先在盆里甄选,把海草、海蚯蚓、小杂鱼、琵琶虾等杂质一一挑出去,只留下清一色的蜢虾。
接下来就是磨酱。先把蜢虾放在手工石磨里,人们边推磨边放蜢虾,若觉得第一遍磨出的蜢酱粗,就倒进去再磨两遍。蜢酱磨好后,拌入适量的大盐粒,一般比例是3:1,盐可以多放,但不能少放,如果少了蜢酱就容易腐败。蜢酱磨好后要放到坛子或罐子里密封好,自然发酵两三个月就可以食用了。
想吃的时候,从坛子里盛出一小碗蜢酱,拌上葱花,打个鸡蛋,再淋点花生油上锅蒸,蒸好后可以就着地瓜、饼子吃,特别香。我特别爱吃大葱蘸蜢酱,几乎每餐都吃。
蟹酱
进入四五月份,天气回暖,丁字湾沼泽地云聚着大量的嘟噜蟹,它们翻卷着身体,纷纷爬出洞口。这种蟹的学名是蟛蜞,又称磨蜞、螃蜞、相手蟹,属于甲壳纲、方蟹科,头胸甲略呈方形,体宽三四厘米,甲壳呈青褐色,长寸余,有八条细腿和两只黄白色的螯足,比螃蟹要小得多。它的额宽大,大于头胸甲宽度的1/2,前缘中部有较宽的凹陷,额后部有4个并立的突起。它们不停地冒气泡,发出“嘟噜嘟噜”的声音,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嘟噜蟹”。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天的嘟噜蟹膏腴、肉多、螯肥、味鲜,是磨蟹酱的大好时机。等到秋天的时候,尤其是中秋前后,也是一年中螃蟹较肥的季节,海边人会到海滩捉一些嘟噜蟹回来磨酱,用来改善生活。
磨蟹酱的第一步是去腮,去除污泥、杂质等,用清水洗净,滤干水分。第二步是找一个玻璃罐或陶罐类的容器,将捣碎的蟹放进去。第三步是腌制发酵,在蟹酱中加入食盐,比例一般是4:1,搅拌均匀并压实,在阴凉处密封发酵1个月,发酵过程中不能开盖,以免变色。
发酵好的蟹酱一般没有腥的味道,就着大黄饼子吃,怎一个“鲜”字了得!家里来客人时,用猪油爆锅,放入蟹酱,再来点葱花,加个鸡蛋,又香又鲜的味道能传遍整个村子。
鱼酱
鱼酱是丁字湾的一道传统美食,香甜酸辣,色香味俱全。每年清明节过后,出海捕捞船满载而归,丁字湾弥漫着浓浓的鱼腥味。大鱼很快就卖完了,剩下的小杂鱼便宜得很,家家户户就开始买来做鱼酱。
我的姥姥是当年闻名的鱼酱腌制能手,原料包括黄口鱼、青鳞鱼、蓝弓鱼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杂鱼。腌制时,先把鱼鳃去掉,洗净控水后装进瓷坛里,加盐搅拌,再加入少许捣碎的生姜、蒜头,然后倒入几两烈酒,最后封上坛口。3个月后,开封取出腐烂的小鱼及鱼汁,放进土锅里加水煮,过滤掉鱼骨、鱼刺之类的废弃物,其余的放进坛里继续发酵。在时间的魔法下,鱼肉、汤汁等慢慢发酵成鱼酱,沉淀出特殊的风味。
鱼酱的口感独特,带有一种鲜美、浓郁的咸味,可以搭配煮熟的蔬菜和肉类,也可以作为海鲜的佐料以增强其味道。
如今,胶东人制作鱼酱的技术日臻完善,原料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杂鱼,而是换成了鳕鱼、金枪鱼、黄鱼等名贵鱼类,再加上自动化的设备、科学的配比,使得鱼酱的保质期更长,口感也更好,无论是作为配菜还是与白饭搭配,都能为美食增添一种独特的滋味。
在风味各异的中华美食中,家乡的“三酱”虽不起眼,却能在一瞬间点燃味蕾,它不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胶东饮食文化中一块绚丽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