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共识——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倡议书

2021-10-12作者:来源:食品科学杂志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镇 江 共 识
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倡议书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在金秋送爽的时节,全国72所高校食品学科副校长、院长和相关负责人齐聚江苏镇江。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的指导下,各位专家学者结合新时代背景,共商食品学科发展新篇章,共话食品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此,我们发布《镇江共识——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倡议书》。
一、我们的共识:
主动应变,迎接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目前,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10%左右。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不仅承担着为我国14.4亿居民提供安全、营养食品的重任,也是保障870万人口就业的基础产业,具有“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我国国情、粮情,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当前我国食品产业正处于“双转变”的重要阶段,即从“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从提供能量为主向提供能量、营养、健康和文化等多元复合需求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食品行业发展迎来了大食品时代,实现中国食品产业工业化、现代化,是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和新机遇。

同时,后疫情时代也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行业在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愈发关键。在新冠疫情常态化和食品供给全球化背景下,冷链食品受到高度关注。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完善可追溯体系、提升食品卫生清洁能力,是对食品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二、我们的任务: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启健康中国发展新时代

食品工业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基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膳食是仅次于遗传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因素,约16.2%的疾病负担归因于膳食。因此,食品科技的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坚实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食品工业正处在健康转型的渐进过程中,但其涵义绝不仅仅是减油、减盐、减糖的“三减”,更在于提升现有食品的健康内涵,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为载体,应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的高品质食品。

食品健康中的“三减”与新一代健康食品的“一加”已经形成双轮驱动的新格局。这需要加大投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产业,更需要颠覆食品传统生产方式,将食品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食品领域催生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助推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进入健康新时代。

三、我们的目标:
加速食品科技升级,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型

食品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以学科交叉为基础的新技术是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食品前沿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是食品产业的核心目标。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食品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食品科技,抢占食品科技制高点。相比之下,我国在食品前沿科技领域存在引领性基础研究不多、领跑技术比例不高、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企业规模上,小微型企业仍然占全行业的90%以上,管理水平不够、人才储备相对匮乏,“小、弱、散”格局亟待转型升级。

为抢占世界食品科技前沿和食品产业高地,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报国精神,广泛凝聚科技创新力量,在食品“卡脖子”问题上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勇于“揭榜挂帅”,激发科技创新伟力,打造食品科技强国;我们要践行食品安全战略,进一步完善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助力后疫情时代新业态新格局,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转变,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要加快构建食品绿色制造技术体系,推动食品制造业生产方式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向转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为国际社会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四、我们的责任:
深化学科内涵与专业体系建设,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近期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等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学科与专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就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食品学科专业人才,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食品学科与专业高质量建设需求导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根本质量、整体质量、服务质量、成熟质量,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形成质量文化。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拓宽专业口径;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兴趣才智;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用结合,全面打造食品类专业的一流育才基地。这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中国食品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食品学科的建设发展将开启以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新征程,为托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继续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面向未来。谱写中国食品类学科与专业发展新篇章,我们从这里启航!

2021年10月9日

发起倡议人员列表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四川轻化工业大学 颜杰 副校长
甘肃农业大学 毕阳 副校长
浙江万里学院 杨震峰 副校长
渤海大学 励建荣 副校长
佛山科技学院 曾新安  副校长 
天津农学院 张民 副校长
大连民族大学 张树彪 副校长 
中国农业大学 廖小军 院长
江南大学 刘元法 院长
浙江大学 刘东红 副院长
吉林大学 张铁华 院长
中国海洋大学 薛长湖 院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吕欣 院长
南京农业大学 徐幸莲 院长
江苏大学 邹小波 院长
合肥工业大学 徐宝才 院长
华中农业大学 徐晓云 院长
华南农业大学 雷红涛 院长
西南大学 张宇昊 院长
福州大学  汪少芸 院长
西北大学  岳田利 院长
海南大学  李从发 院长
贵州大学 邱树毅 院长
大连工业大学 周大勇 院长
陕西师范大学 杨兴斌 院长
河北农业大学 桑亚新 院长
山东农业大学 乔旭光 院长
天津科技大学 杜欣军 院长
天津商业大学 刘建福 院长
武汉轻工大学 丁文平 院长
浙江工业大学 丁玉庭 院长
宁波大学 潘道东 院长
山西农业大学 张立新  院长
新疆农业大学 王子荣  院长
沈阳农业大学 岳喜庆 院长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王琴 院长
吉林农业大学 闵伟红 院长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潘春梅  院长
齐鲁工业大学 崔波 院长
青岛农业大学 孙庆杰 院长
郑州轻工业大学 白艳红 院长
河南科技大学 古绍彬 院长
甘肃农业大学 李永才 院长
昆明理工大学 曹建新 院长
四川轻化工业大学 赵志峰 院长
河南科技学院 李光磊  院长
河南大学 王道杰 院长
长沙理工大学 程云辉 院长
陕西科技大学 黄峻榕 院长
广东海洋大学 刘书成 院长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韦明肯 院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亲录 院长
安徽农业大学  周裔彬 院长
广东药科大学 胡坤  院长
河南工业大学 赵仁勇 院长
淮阴工学院 王朝宇  院长
安徽工程大学 薛正莲 院长
枣庄学院 张立华 院长
泉州师范学院  袁建军 院长
南京财经大学 方勇 院长
浙江农林大学 斯金平 院长
浙江工商大学 顾青 院长
江苏科技大学 鲁玉杰 院长
南京工业大学 胡永红 院长
江苏海洋大学 王淑军 院长
盐城工学院 余晓红  院长
云南农业大学 杨学虎 院长
南京晓庄学院 周峰 院长
上海理工大学 艾连中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四川农业大学 秦文 院党委书记
北京工商大学 王蓓 副院长
华南理工大学 黄强 院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