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一定无糖吗?浙大营养学教授为您揭开无糖食品的瓜!

2022-01-12作者:来源:钱江晚报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前4次的内容中,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沈立荣教授讲了主食的摄入要吃得粗一点(详细内容请点击-想要保持身材还想要干饭,跟着浙大营养学教授这么吃主食!),还说了水果要每天吃而且吃得杂一点(详细内容请点击-水果怎么吃更合理,就跟着浙大营养学教授这么吃!),以及如何健康吃油(详细内容请点击-你每天的油脂摄入量超标了吗?浙大营养学教授告诉你怎么办),还分享了生活中的一些控糖小妙招(详细内容请点击-如何避免生活中的隐形糖,浙大营养学教授有话说),今天沈教授继续聊一聊生活中的无糖食品!

因为现在很多人担心糖的过多摄入,于是市面上无糖食品越来越多。这些食品的包装上,大多都会醒目地印着“无糖”二字。那么,无糖食品究竟是不是真的不含糖?

沈教授说:“其实未必真的如此。”


1】未加蔗糖的食品≠无糖食品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 克或100 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 克。

也就是说,所谓无糖食品,并不是完全不含糖,而是指食品的含糖量不超标。
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可以相互转换。比如,无糖蛋糕中虽含糖量极少,但蛋糕的主要原料精加工面粉会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葡萄糖,供人体吸收,促使血糖上升。
比如无糖酸奶,其实只是未掺入蔗糖,酸奶中的乳糖并未被提炼去掉,乳糖经消化后仍会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半乳糖经肝脏又会变成葡萄糖。
比如某网红无糖饮料,宣称添加的赤藓糖醇很健康,但其实它也有弊端,因为高剂量服用赤藓糖醇可能会引起消化问题,比如腹泻。

无糖食品目前尚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可循。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实质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

无糖食品为了保持口感,会含有蔗糖的替代物,比如我国提倡使用对健康有益的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和低聚糖等添加糖的替代品。

不过,由于添加糖醇和低聚糖这类甜味剂成本较高,所以大部分食品企业使用的是高效甜味剂特别是合成甜味剂,如安赛蜜、糖精、阿斯巴甜等。
虽然甜味剂所含热量可以忽略不计,但也并非完全为零。

按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当某食品营养成分含量低微或其摄入量对人体营养健康影响微不足道时,允许标示“0”的数值,其中关于能量可标示为“0”的限值为每100克产品能量小于或等于17千焦。

不少人认为加了甜味剂的饮料没有热量而过度饮用。殊不知,摄入过多会增强食欲,导致食物摄入量增多,从而引起肥胖。

2】无糖食品,我们该如何选择

沈教授说:“市场上的无糖食品比较混乱,有的将无蔗糖等同于无糖;有些商家不按照国家规定的剂量使用甜味剂,其产品中的甜味剂含量往往超标;还有的虽然标注“无蔗糖”,但在其配料表中却标注加有白砂糖或葡萄糖。”

沈教授建议,大家在购买无糖食品时一定要谨慎,不能仅凭包装上标注的“无糖”就任意选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大家要认真阅读产品配料表,看其中是否含有蔗糖、白砂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成分。
对于肥胖人士和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糖并不意味着无碳水化合物(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因此,选购无糖食品时,还需要看配料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不是比较低。
对于使用甜味剂为食糖替代物的无糖食品,可优先选择含有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等的产品,另外还要尽量购买正规企业生产的制作规范、配料严谨、标识清楚、质量可靠的无糖食品。
总之,大家在选择和食用无糖食品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配料表,了解该产品添加何种甜味剂作为糖类替代品,还要认识到无糖食品毕竟属于食品,绝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更不能相信“无糖食品能降糖”这样的误导宣传。

专家简介


沈立荣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农业部驻塔芙茨大学人类老年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学术兼职主要包括美国营养学会会员、亚太临床营养学会会员、亚太素食联盟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医学分会理事、浙江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食品科技学会理事、杭州市科协常委、杭州市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Food and-Nutritional ScienceAnnals of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ends and Technologies in Food ProcessingNutrition_DieteticsVegetarian Nutrition Journal等国际期刊编委,以及CancerAnnals of Clinical Micro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xperimental Gerontology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Ethnopharmacology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Journal of Food & Nutritional Disorders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等30多本国际期刊审稿人。历年来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家;出席过美国营养学会大会、国际营养科学联盟大会、亚太临床营养学会大会、国际素食联盟和亚太素食联盟等国际会议,并报告交流;组织举办过“2009国际营养基因组学合作论坛”、“2011杭州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国际合作论坛”、 “杭州食品与健康国际合作论坛暨哈佛大学脂类研究中心归国留学人员学术交流会”(2015),“营养与慢病预防”暨“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学物与健康”国际学术论坛(2016),“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和食品科技及贸易合作论坛” (2017)。

沈立荣教授长期从事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特别是在蜂王浆、蜂蜜、山茶油、姜黄的营养健康功能、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研究制订了美国药典委批准发布的《美国食品化学法典标准-油茶籽油》,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免冷冻保存的蜂王浆主蛋白产业化技术和产品,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促生殖和改善内分泌功能,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于不孕不育和妇女更年期综合症。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和杭州市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公益性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科技支撑子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新疆建设兵团重大科技项目子项等项目。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蜂王浆主蛋白的抗衰老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基于蜂王浆功能蛋白分子机理创新研究的抗衰老保健食品产业化示范、山茶油功能评价与精深加工、以内源性特异蛋白为标记物的蜂蜜真伪鉴别技术研究与快速检测试剂开发、反食品欺诈库构建与食品链脆弱性评估技术研究、新疆梨、核桃、枣果实功能性成分形成机制及关键基因挖掘。曾获美国药典委银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百名科技追梦人等荣誉。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