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分论坛一:肉品科学专场(一)

2022-12-04作者:来源:食品科学杂志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主持人


图片

孔保华 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图片

孙 群 教授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报告


1、宰后脂质代谢对羊肉品质(风味)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


图片

靳 烨 教授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鲜牛羊肉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 实验室主任

报告简介:

研究宰后羊肉脂肪代谢及肉品质(风味)的变化规律,分析羊肉宰后成熟过程中主要脂肪代谢酶活性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探讨脂肪代谢对宰后成熟过程中羊肉品质影响和羊肉中脂源性风味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由AMPK活性变化介导的AMPK-ACC-CPT1信号通路对宰后羊肉脂肪代谢的调控和羊肉成熟风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用宰后羊肉AMPK-ACC-CPT1信号通路体系的调控模型(关键酶的激活与抑制,反应底物和代谢产物的增加与减少)揭示了宰后羊肉脂源性风味的形成机制。该结果为研发改善宰后成熟羊肉品质(风味)的调控技术和提高我国冷鲜(却)羊肉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2、3 种典型肉类预制菜的热加工及品质控制技术


图片

李汴生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 所长

广东省食品学会 理事长

报告简介:

肉类是预制菜中的重要原料,肉类原料在预制菜热加工中的变化决定了菜品的品质。肉类预制菜加工中的热处理主要包括热烫(焯水)、烹制、热杀菌等处理形式。白切鸡的热烫、排骨的蒸制和牛肉丸的杀菌等都是粤式肉类预制菜加工中热加工的典型代表,热加工程度的控制是热加工中的关键控制技术。论文介绍了上述3 类典型肉类预制菜加工技术及其品质控制,包括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烹饪曲线和杀菌曲线的表达,烹饪值(C值)和杀菌值(F值)的意义和测定,热加工中肉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品质的变化规律,以及热反应动力学的表达。

3、休闲牛肉干制品品质提升及创新


图片

孔保华 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报告简介:

牛肉干作为一种传统的肉干制品,因其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根据牛肉干干燥方式可将牛肉干分为风干发酵牛肉干和烘烤干制牛肉干。风干发酵牛肉干生产周期长,且产品的质量和风味可能会随着生产环境变化,导致微生物群落差异,而不稳定。烘烤干制牛肉干由于含水量低导致产品质地粗糙、口感坚韧,老年人和儿童不宜食用。本研究分别采用接种发酵剂和超高压结合水分调节剂两种方法,改善风干发酵牛肉干和烘烤干制牛肉干的品质。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传统牛肉干的细菌群落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的优势细菌属主要是蓝细菌(unclassified Cyanobacter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并且传统牛肉干的细菌群落与理化指标(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剪切力和pH值)具有显著相关性。从传统牛肉干中分离出22 株乳酸菌,其中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BL6、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BP2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BL11在不同pH值、NaCl和NaNO2胁迫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产酸能力和生长能力,表明它们具有作为牛肉干发酵剂的潜力。2)接种清酒乳杆菌BL6、乳酸片球菌BP2和发酵乳杆菌BL11显著降低了牛肉干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和羰基含量(P<0.05)。接种清酒乳杆菌BL6提高了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发酵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而接种乳酸片球菌BP2提高了来源于脂质β-氧化、氨基酸代谢和酯类合成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总之,接种乳酸片球菌BP2提高了牛肉干的风味特性和总体可接受性。3)确定了水分调节剂的配方;超高压处理降低了牛肉干的剪切力(P<0.05);超高压结合水分调节剂处理的牛肉干嫩度高于仅超高压处理的牛肉干(P<0.05)。低场核磁共振分析表明超高压结合水分调节剂使产品具有较短的T21弛豫时间和较高的P21面积,提高了肌肉结合水的能力。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超高压结合水分调节剂导致Z-线断裂和肌节结构破坏。总之,超高压(200 MPa)结合水分调节剂明显提高牛肉干的嫩度和感官质量。本研究表明,通过发酵剂发酵提升了传统风干发酵牛肉干的风味和品质,通过超高压结合水分调节剂可以在保持产品水分活性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水分含量、改善产品的嫩度。

4、基于货架期延长的酱牛肉风味保持技术研发及其机制研究


图片

黄现青 教授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院长

报告简介:

酱牛肉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肉制品之一,但是由于存在货架期短和风味易劣变等难题,制约了其生产的工业化和产品的国际化。因此,为解决制约酱牛肉发展的货架期短和风味难保持技术难题,本报告研究了气调处理对酱牛肉风味保持和货架期延长的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以真空包装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细菌总数、感官评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pH值、色差、气味(电子鼻)等指标的变化,分析不同气调包装处理(5% O2/70% CO2/25% N2、35% O2/40% CO2 /25% N2、20% CO2/80% N2、40% CO2/60% N2、60% CO2/40% N2、80% CO2/20% N2)、不同贮藏温度(10 ℃和25 ℃)对酱牛肉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和气体比例是影响酱牛肉贮存期品质保持的2 个重要因素。在实验设定的6 种气体比例中,随着CO2体积分数的增加,O2体积分数的降低,对酱牛肉保鲜效果逐渐增强,其中5% O2/70% CO2/25% N2和80% CO2/20% N2这2 种气体比例对酱牛肉的保鲜效果最好。随着温度的降低,气调包装对酱牛肉的保鲜效果不断提高,其中10 ℃较25 ℃更能延长酱牛肉贮藏期,最高达30 d,表明低温能更好地延长酱牛肉的货架期并保持其风味。
为进一步阐明其风味保持机制,针对3 种气调处理条件(低氧组:5% O2/95% N2;高CO2组:70% CO2/30% N2;复合组:5% O2/70% CO2/25% N2)对其脂肪的自动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以真空处理为对照组,设置不同贮藏温度(4、25、60 ℃)及贮藏周期,通过研究其氧化稳定性(油脂稳定仪)、脂肪酸含量(气相色谱)及自由基含量变化(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等指标,探究气调处理酱牛肉的脂肪氧化过程。结果表明,低温、高CO2条件氧化诱导时间更长,延缓了酱牛肉中脂质氧化,提高了酱牛肉的氧化稳定性。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酱牛肉中共检测出19 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9 种,不饱和脂肪酸10 种,含量最高的3 种脂肪酸分别为C16:0、C18:0、C18:1,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C14:0、C16:1、C17:0、C18:2,而其他脂肪酸的含量较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含量整体呈先逐渐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自由基含量变化以及其与脂肪氧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酱牛肉脂肪氧化的自由基共有7 种,所在磁场范围为3 325~3 375 Gs。相关性分析表明,测定自由基的含量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酱牛肉脂肪氧化过程变化,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可用于评价酱牛肉的脂肪氧化过程。

5、肉品加工与贮藏中肌内磷脂-蛋白质分子间互作研究


图片

王道营 研究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所长、书记

报告简介:

以鸭肉为材料,对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探究鸭肉中Hsp90绑定磷脂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推测Hsp90的磷脂保护效应;再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气相色谱等手段,分析水相和肌肉内环境模拟反应体系中磷脂水解产物的变化规律,明确Hsp90与肌内磷脂水解、肉品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鸭肉中Hsp90表观分子质量为84.4 kDa;磷脂与Hsp90的结合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磷脂的极性头部和脂肪酸链都可与Hsp90产生稳定的结合,且Hsp90对磷脂的结构产生影响;ATP、pH值和Cl等因素对Hsp90的磷脂绑定量影响较大;Hsp90的C、M(中间)、N三段在结合磷脂时显示不同的亲和力,C-端片段强结合、N-端片段中等强度结合、M-片段弱结合,其中Hsp90-C端片段能显著抑制磷脂的水解和氧化;Hsp90含量与肉品的pH值、保水性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高pH值组的Hsp90含量最高、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且保水性最强,而低pH值组的Hsp90含量最低、游离脂肪酸含量最高且保水性最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sp90与细胞膜磷脂结合能减少游离脂肪酸的产生,从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保水性。相关结果不仅为肉品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深度挖掘肉品脂质氧化控制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6、重新认识胶原蛋白:分子结构、组装行为和食品加工性能


图片

王稳航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

胶原蛋白是肉类工业中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广泛存在于皮、骨和肌肉中。胶原蛋白在生理条件下基本不溶于水,力学性能优良,为机体起到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作用。目前已鉴定出29 种胶原蛋白类型,其中以Ⅰ型胶原蛋白最为丰富。Ⅰ型胶原蛋白依靠氢键作用呈三股螺旋有序结构,其翻译后修饰包括特殊氨基酸羟基化、糖基化、酶促交联(赖氨酰氧化酶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增强其聚集体(纤维)的稳定性。与其降解物明胶、胶原蛋白肽不同,这些胶原纤维仍然保留其天然胶原蛋白分子的理化特性,如热缩性、高机械强度等。现代微/纳米制备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不同形态和尺寸胶原纤维的制备提供了条件,并赋予了其与众不同的食品加工性能,包括凝胶性、颗粒乳化性和成膜性等。这些新功能的开拓与挖掘,为胶原蛋白资源在食品工业尤其是肉类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对其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用技术的不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7、肌原纤维蛋白与绿原酸复合物通过肠道微生物对二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调节作用


图片

孙 群 教授

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简介:

多酚类物质广泛应用于肉制品食品加工过程,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然而,多酚与肉品中蛋白在加工过程中形成复合物的功能作用目前研究尚少。在此项研究中,应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从肠道微生物角度探究了肌原纤维蛋白-绿原酸复合物(myofibrillar protein-chlorogenic acid,MP-CGA)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的血糖调节作用。结果显示,MP-CGA能有效改善T2DM大鼠的高血糖和血脂异常,减少肠道炎症,并恢复肠道损伤。MP-CGA复合物相较于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单体对T2DM大鼠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明显不同。MP-CGA复合物重建了T2DM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提高了益生菌BacteroidesAkkermansiaParabacteroides等菌属的丰度。MP-CGA复合物相较于CGA,能更有效地促进肠道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以及氨基酸的产生,并抑制部分次级胆汁酸的分泌维持血糖稳定。本研究揭示了MP-CGA复合物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和相关代谢产物,更有效地调节T2DM大鼠的血糖异常,为蛋白质-多酚复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8、畜禽副产物的加工开发及高值利用


图片

徐为民 研究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畜禽加工团队

报告简介:

畜禽副产物种类多,品质和加工特性存在多样性,加工基础与技术严重滞后,导致副产物产品生产效率低、创新性不足;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扶持与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屠宰加工装备相对落后。因此,本团队主要以家禽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尤其针对研究较少的家禽血、内脏等部位,凭借其资源丰富及富含高蛋白(或胶原蛋白)、磷脂、胆固醇等高值活性成分的优势,利用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先进技术获得高纯度、高附加值产品,并对所获得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得到富含活性成分的食品基料产品,从而实现禽副产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9、肉鸽产业及其梯次加工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


图片

曾晓房 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 副院长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处 副处长

报告简介:

肉鸽作为广东优势特色家禽,其产业发展及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省梅州、河源等地的肉鸽产业是当地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鸽肉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是滋补佳品。然而目前鸽肉绿色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不足,产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为特色的养殖模式和活鸽销售模式,亟需开展加工工艺优化、品质表征、品质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解决鸽肉产品深加工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难题。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在肉鸽福利屠宰、营养解析、冰鲜肉质量安全控制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集成肉鸽梯次加工关键技术,包括动物屠宰福利和应激控制技术、肉品品质评价技术、肉品微生物和危害物控制技术、肉品风味分析和调控技术、肉品营养组学技术、肉品真实性评价技术等;开发了红烧乳鸽、酱香乳鸽、休闲即食乳鸽、营养鸽汤等肉鸽预制菜产品,创造了“陈小鸽”肉鸽品牌,支撑了“兴宁鸽”产业,延长了肉鸽产业链,促进了肉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0、高压条件下β-乳球蛋白与EGCG结合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图片

黄业传 教授

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副院长

荆楚理工学院校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报告简介:

为探究不同压力下多酚与蛋白的结合规律,以茶多酚EGCG和β-乳球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模拟研究两者结合能、结合机制分别在不同压力和不同结合位点时的变化。结果表明,EGCG常压下主要结合在疏水腔(1号区域),蛋白经200 MPa和500 MPa处理后EGCG主要结合在蛋白表面的2号区域,而800 MPa处理后至少有5 个结合区域。以1号结合位点为对象进行15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发现200 MPa的压力处理能使蛋白结构更稳定,而500 MPa和800 MPa压力下蛋白稳定性略为降低。500 MPa及以上的压力能使蛋白的疏水表面积、α-螺旋和β-折叠减少。EGCG与β-乳球蛋白的结合自由能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主要是由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减弱所致。另外,以分子对接中1号和2号位点具有最低结合能量的结合位点为起始结构,在600 MPa条件下进行150 ns的分子模拟,结果发现,常压下小分子在1号位点的结合能大于2号位点,主要是前者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强于后者,而2号位点的氢键作用更强。600 MPa作用下,小分子在两个位点的结合能均下降,特别是1号位点,小分子高压下在1号位点的结合自由能低于2号位点。

11、不同区域水对宁夏手抓羊肉滋味特性的影响


图片

赵 冰 高级工程师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动物源性食品研究部 副部长

报告简介:

以宁夏盐池滩羊为对象,分别采用宁夏盐池县的生活用水、北京丰台区生活用水和超纯水制作手抓羊肉,研究煮制用水对宁夏手抓羊肉滋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煮制用水对手抓羊肉的滋味特性具有显著影响,超纯水加工制作的手抓羊肉蛋白质降解指数、谷氨酸、5’-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产品,宁夏盐池县生活用水制作的手抓羊肉中丙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产品。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超纯水煮制的产品中手抓羊肉滋味物质鲜味强度最高,而北京丰台地区生活用水煮制的产品最低。结合电子舌和感官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3 种水煮制的手抓羊肉产品滋味特性具有显著差异,这与3 种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种类与含量相关。

12、超高压结合沙蒿籽胶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图片

赵圣明 副教授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

报告简介:

本报告主要研究超高压处理(100~400 MPa、25 ℃、10 min)对含0.15%沙蒿籽胶的低盐(0.3 mol/L NaCl)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构象、水分分布及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沙蒿籽胶显著提高了肌原纤维蛋白的储能模量(G′)、溶解度、保水性、不易流动水含量和凝胶强度(P<0.05),同时肌原纤维蛋白的内源荧光强度降低,更多的色氨酸暴露使MP蛋白形成稳定的凝胶网络结构。经压力处理后,MP溶解性和Zeta电位显著升高,粒径减小,色氨酸残基暴露增加,形成均匀致密的凝胶网络结构,且200 MPa压力处理时MP凝胶的保水性、不易流动水相对含量和凝胶强度均达到最大值。而更高的压力处理(300和400 MPa)导致MP溶解性和表面疏水性降低,平均粒径和活性巯基增加,MP凝胶的G′值和保水性降低,最终形成松散、无规则的凝胶网络结构。因此,添加沙蒿籽胶可改善低盐猪肉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且200 MPa压力处理进一步增强了MP和沙蒿籽胶低盐混合凝胶的凝胶品质。

13、肉品蛋白超声波加工的研究


图片

李 可 副教授

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简介:

超声波是一种绿色的食品物理加工技术,在肉品加工中应用于原料肉的冷冻/解冻、腌制滚揉、嫩化等,提高了加工效率。利用超声空化效应产生的机械效应和化学效应,有利于肉品蛋白改性修饰、蛋白乳液稳定性及异质肉蛋白提取加工,对实现肉品加工营养的提升具有巨大潜力。1)研究了超声对鸡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的结构和乳化特性影响,发现了超声降低MP自组装程度,MP的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乳化层吸附蛋白浓度增加,超声改善了MP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并提高了MP乳液的流变特性和贮藏稳定性;延长超声时间处理增强低盐MP的油-水界面吸附性质,增加界面蛋白构象稳定性,促进了MP的低盐乳化特性形成,有助于降低钠盐添加量。2)研究了超声处理对肉品预乳化液稳定性及MP复合凝胶功能特性的影响,发现了超声改善了乳液各种物理稳定性,并提高了乳液-MP复合凝胶特性;乳液超声加工通过提高了油-水界面蛋白浓度,界面蛋白膜厚度增加,有效抑制了超声产生的自由基对乳液油脂氧化,有助于低脂乳化型肉制品开发。3)研究了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对类PSE鸡肉蛋白的提取率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发现了超声处理增加类PSE蛋白提取量,改善了类PSE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特性;超声辅助碱法改变了类PSE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强类PSE蛋白与EGCG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类PSE鸡肉的加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