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杜刚教授等:开菲尔粒中白地霉的分离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2023-08-16作者: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开菲尔,又称雪莲菌,是一种产自产高加索山脉和我国西藏地区的混菌发酵酸奶。开菲尔对多种炎症、血清胆固醇、高血压有改善的功效。近年来,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开菲尔体系的菌群结构,发现开菲尔体系中包含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酿酒酵母属、假丝酵母属、毕赤酵母属、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等真菌和细菌。同时对分离自开菲尔体系的菌株已进行了基因组研究 。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李智昊、莫海英、杜刚*等对分离自开菲尔体粒的G. candidum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从基因组层面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对实验菌进行功能注释,了解开菲尔源G. candidum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挖掘其挥发性香味物质的代谢途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本研究可为开菲尔源G. candidum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结果与分析

1. K2菌株电镜下形态观察

如图1所示,K2菌株形态为圆柱形,外壁有外壳包裹,菌株单个大小约为(5.8±1.0)μm×(2.3±0.4)μm,菌体表面粗糙且有不规则褶皱,无破损现象,相邻菌株间无黏连现象。Z7-1、Z8-4两株菌菌株形态为圆柱形,外壁有外壳包裹,单个大小在(12.5±3.5)μm×(3.0±0.5)μm,菌体略大于K2,菌体表面有不规则褶皱。3 株菌均与已报导G. candidum结构相似。

2. 理化性质鉴定结果


如表1所示,实验菌株K2在葡萄糖和蔗糖试管内为阳性、Z7-1、Z8-4在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管中为阳性,结果表明K2、Z7-1、Z8-4菌株均可以利用并分解葡萄糖和蔗糖产生相应的酸,同时Z8-4、Z7-1还可以利用及分解麦芽糖。IMViC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菌株K2、Z7-1、Z8-4在伏普实验及中为阴性;在吲哚实验及甲基红实验中呈阳性。表明3 株菌可以利用色氨酸,且可代谢葡萄糖产酸。

3 菌株分子的鉴定

从基因组中找到26S rDNA,利用软件MEGA7.0构建进化树。3 株菌的26S rDNA在NCBI用BLAST查找近缘物种,基于序列相似度,选取G. candidum KR632575.1、里氏半乳酵母(Galactomyces reessii NG055388)、森林地霉(Geotrichum silvicola KC510046)、白花双足囊菌(Dipodascus albidus NG066154)、膝状双足囊菌(Dipodascus geniculatus NG066466)、克氏地霉(Geotrichum klebahnii MH130231)、彩囊钙丝菌(Badhamia utricularis HQ604855)、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 MG199954.1)构建进化树。如图2所示,进化树中3 株实验菌株均与G. candidum聚在一簇,鉴定3 株实验菌株K2、Z7-1、Z8-4均为真核生物界(Eukaryota)双核亚界(Dikarya)子囊菌门(Ascomycota)酵母亚门(Saccharomycotina)酵母纲(Saccharomycetes)酵母目(Saccharomycetales)双足囊菌科(Dipodascaceae)地霉属(Geotrichum)G. candidum


4 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处理结果


DNA片段采用软件plantnus进行组装得到基因组信息,如表2所示,K2、Z7-1、Z8-4长度分别为24 984 695、25 295 181、24 887 411 bp,GC含量分别为41.43%、41.37%、41.39%。结合组装结果及统计信息(表3),3 株菌与已报道多株G. candidum的基因组大小、GC含量相近。

5 基因序列比对、DDH和ANI结果

K2、Z7-1、Z8-4的基因组序列与G. candidum LMA-244、G. reessii LMA-1148、D. albidus NRRL Y-12859、D. geniculatus NRRL Y-17628四种参考菌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DDH和ANI比对鉴定,如表4所示,K2、Z7-1、Z8-4与已知G. candidum LMA-244的本地BLAST(2.6.0)结果分别为99.00%、99.00%、99.00%,DDH结果为99.50%、99.40%、99.50%,其结果均大于70%,可以支持归为同一物种,ANI的结果为98.66%、98.65%、98.68%,均大于95%~96%,同样支持归为同一物种。依据BLAST、DDH和ANI的比对分析结果与26S rDNA在NCBI上BLAST比对结果一致。进一步确证菌株K2、Z7-1、Z8-4为G. candidum LMA-244。


6 GO分析结果

选取G. candidum K2进行蛋白质编码基因预测,在GO数据库中注释到46 127 个基因。如图3所示,细胞组成约占总功能注释的40.74%,其中的细胞部分和途径基因富集程度最高,均有4 172 个基因;生物过程约占总功能注释的47.54%,其中的细胞过程途径基因富集程度最高,有3 869 个基因,表明G. candidum K2含有大量与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基因,包括参与自身的核苷酸代谢、嘌呤代谢、细胞分裂等过程;分子功能约占总功能注释基因的11.73%,其中的催化活性(途径基因富集程度最高,有2 075 个基因。


7 KEGG分析结果


图4显示,G. candidum K2基因组中与其对应的基因共7 311 个,按功能可分为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新陈代谢、生物系统6 大类。其中富集最高的为信号转导有369 个基因;富集程度较高的分类有翻译、运输和分解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分别注释到367、338 个和326 个基因。这些途径对于维持菌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故有大量基因富集。

8 COG分析结果


在COG分析(图5)中,共注释到G. candidum K2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共4 568 个,将其按功能分为23 个不同类型。主要包括: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折叠和伴侣蛋白424 个,胞内转运、分泌和小泡运输421 个,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386 个,转录380 个及信号转导机制374 个。

9 萜类合成途径挖掘


萜类合成途径与挥发性香味物质的产生密切相关,KEGG富集分析挖掘到萜类骨架合成、倍半萜类及三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见表5。如图6所示,在萜类骨架的合成途径中共有31 个蛋白编码了戊二醛二磷酸合酶,该酶将起始物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生成戊二酸焦磷酸,再经过由2 个蛋白编码的贝壳杉烯氧化酶生成贝壳杉烯酸酯。贝壳杉烯酸酯作为一种二萜化合物经常用于合成其他萜类化合物。如图7所示,三萜化合物的合成途径中由3 个蛋白编码的角鲨烯单加氧酶将底物鲨烯催化合成三萜化合物2,3-环氧鲨烯。2,3-环氧鲨烯可以经过次生代谢途径参与合成其他固醇类化合物。萜类合成途径分析表明G. candidum K2具备合成挥发性香味物质的遗传基础。

10 GC-MS分析结果

图8为G. candidum K2在YPD液体中挥发性成分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其分析结果见表6。共鉴定得到50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包括烃类、醇类、酯类、酮类、萜类物质。其中烃类共9 种占比18.0%,醇类共3 种占比6.0%,酯类共6 种占比12.0%,酮类共5 种占比10.0%,萜类共27 种占比54.0%。
本研究中分析到多种萜类挥发性成分,3-蒈烯、α-蒎烯、对伞花烃呈花香,L-α-松油醇、4-萜烯醇、萜品醇呈松木和丁香的香气,且阈值较低。酯类化合物多数都有香味,主要表现为花香味,其中乙酸α-松油酯呈木香花香味。

结论与讨论

从昆明地区的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3 株实验菌株K2、Z7-1、Z8-4,结合形态观察、2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为G. candidum。对3 株开菲尔源的G. candidum基因组测序,分析K2、Z7-1、Z8-4与奶酪来源G. candidum LMA-244的基因组相似度,DDH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9.50%、99.40%、99.50%, ANI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8.66%、98.65%、98.68%。最终鉴定K2、Z7-1、Z8-4均为G. candidum LMA-244。
采用菌株的26S rDNA而非ITS序列鉴定,是基于研究发现26S rDNA相对ITS序列包含更丰富的信息,同时26S rDNA的D1/D2区序列已建成了完备的分析数据库,对酵母属菌种的鉴定更为准确。鉴定结果K2、Z7-1、Z8-4与已知的异源G. candidum LMA-244归为同一物种。
萜类合成途径与挥发性香味物质的产生密切相关, KEGG富集分析挖掘到萜类骨架合成、倍半萜类及三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明G. candidum K2具备合成挥发性香味物质的遗传基础。G. candidum K2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复合花果香气, GC-MS分析发现50 种挥发性化合物,3-蒈烯、α-蒎烯和对伞花烃呈花香,L-α-松油醇呈松木香,4-萜烯醇、萜品醇呈丁香味,乙酸α-松油酯呈木香花香。推测G. candidum是开菲尔体系香味物质的重要贡献菌株。
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开菲尔源的G. candidum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GO注释结果显示,催化活性和结合等分子功能方面是G. candidum K2的蛋白功能主要集中区,该类蛋白广泛参与细胞代谢过程以及自身生化反应所需的催化过程,为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及其功能发挥提供了分子基础。KEGG结果表明,G. candidum K2的代谢途径丰富,能够满足生物体自身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同时能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增强了供试菌对环境的适应性。COG预测显示有丰富的基因参与生命体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运输及代谢,表明其次生代谢途径众多,值得后期进行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本研究对G. candidum K2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便于全面地认识该菌株,为开菲尔源的G. candidum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开菲尔粒中白地霉的分离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来源于《食品科学》2023年44卷10期123-131页.作者:李智昊,莫海英,陈 鑫,银蒙芳,杜刚.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2051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