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武鹏教授—绵羊乳功能性脂质组学解析及特征性标志物揭示
2023-10-07作者: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报告标题:
绵羊乳功能性脂质组学解析及特征性标志物揭示
绵羊乳是一种渐受重视的特色优质小品种乳源,因其营养丰富,特色鲜明,逐渐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近些年随着母婴行业的消费升级趋势,婴配绵羊奶粉市场也快速升温。极性脂质作为细胞膜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在能量储存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功能。鉴于母乳和绵羊乳的极性脂质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报告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定量脂质组学技术在成熟母乳和羊乳中共鉴定出14 个亚类的362 种极性脂质,包括60 种甘油磷脂酰乙胺(glycerophosphatidylethylamines,PEs)、59 种甘油磷脂酰胆碱(glycerophosphatidylcholines,PCs)、38 种甘油磷脂酰肌醇(glycerophosphatidylinositols,PIs)、35 种鞘磷脂(sphingomyelins,SMs)和34 种神经酰胺(ceramides,Cers)。139 个脂质分子被筛选显著差异表达的极性脂质,其中绵羊乳中PE(16:1/18:0)的含量显著高于母乳(Fold Change,FC=69.59,P<0.000 1)。PE、PC、SM和PI被鉴定为关键脂质代谢产物,为哺乳动物乳汁中极性脂质的表征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优化婴儿配方乳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国际对于非反刍小物种乳源的研究较少,且针对中国绵羊乳的脂质营养成分与其泌乳期相关的变化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报告同时分析了绵羊初乳和常乳中的脂质组成,检测到606 个正离子模式的峰值和271 个负离子模式的峰值,共鉴定出26 个亚类877 种脂质分子。绵羊初乳中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和(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含量显著高于人初乳。以P<0.05、VIP>1.0、FC≥2或≤0.5为筛选条件,涵盖108 个脂质分子的16 个脂质亚类变量在绵羊初乳和常乳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对差异脂质进行定量分析可知,PC、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phatidylethanolamine,LPE)、和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等亚类在绵羊常乳中显著升高。根据FC值,从108 个差异脂质中筛选了4 个潜在的脂质生物标志物,即LPE(0:0/16:0)、LPE(16:0/0:0)、肉碱Carnitine(C14:1)和Carnitine(C18:1)。此外,鞘脂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被确定为关键代谢途径,为绵羊乳功能性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有效信息。 
葛武鹏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陕西省奶羊产业专家技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奶山羊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岗位科学家,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学技术委员会NQI_S专委会委员,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陕西省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主持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专利7 项(授权4 项)。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乳业科学与技术》编委,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Journal of Dairy Science、《食品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外审专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 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 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