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梁琪教授—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活性肽构效关系的研究

2023-10-17作者: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报告标题:

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活性肽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地处世界“第三极”,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的高原牧场具有海拔高(3 000~5 500 m),年平均气温低(1~5 ℃),含氧量低(海平面含氧量的33%),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低海拔地区的3~4 倍)等特点,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反刍动物,我国数量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超过1 400万 头,牦牛乳年产量约100万t。传统发酵的牦牛乳干酪、酸乳是藏区人民主要食物。牦牛乳干酪蛋白质含量约35%,酪蛋白在残余凝乳酶和纤溶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较大的多肽,随后被来自乳酸菌、次级发酵剂中的蛋白酶和肽酶水解成小肽和氨基酸,蛋白质的水解不仅提供发酵乳的理想感官特性,而且各种蛋白酶作用于不同类型的酪蛋白会产生多条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肽段。发酵乳活性肽主要源自αS2-酪蛋白,其次为β-酪蛋白和αS2-酪蛋白,少部分来自κ-酪蛋白。乳源生物活性肽在调节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方面生理功效显著。发酵牦牛乳的成熟过程、发酵条件等对酪蛋白质降解深度和广度有显著影响,形成抗氧化肽、抗糖肽、抑菌肽、抗高血压肽和免疫调节肽等;活性肽的肽链长度、氨基酸组成、疏水性、分子质量、等电点、净电荷、不稳定性、溶解性和活性评分等结构特征、理化特性,与功能活性表达具有相关性;现代生物信息技术从降解肽与受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最佳对接构象,揭示肽功能活性表达的分子机制,解析牦牛乳发酵乳活性肽的构效关系,提升藏区发酵牦牛乳营养功能评价深度,报告同时对国内外发酵牦牛乳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专家介绍


梁 琪 教授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系主任

甘肃省功能乳品工程实验室 主任

博士,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甘肃省功能乳品工程实验室主任,甘肃省乳品行业技术中心主任、甘肃省乳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动物性食品营养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青藏高原牦牛乳、牦牛肉、藏区乳酸菌资源等领域,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等科研课题15余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 项,厅级奖1 项,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和副主编著作3 部,获甘肃省陇原人才。兼任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成员、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专家库成员、甘肃省科技厅专家库成员、《肉类研究》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