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徐明芳教授—水产贝类中诺如病毒和札幌病毒的污染富集规律

2023-10-17作者: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报告标题:

水产贝类中诺如病毒和札幌病毒的污染富集规律研究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与札幌病毒(Sapovirus,SaV)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也是是引发全球食品安全事件的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贝类作为滤食性动物,是HuNoVs与SaV污染传播的重要媒介,食源性病毒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贝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保障我国贝类产业良性发展以及消费者健康,全面了解贝类有关病毒暴发,污染因素、生物积累机制和采收前后干预措施,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贝类病毒污染与监控生物安全战略至关重要,“从海洋到餐桌”,“从码头到菜品”,受食源性病毒特性及其污染贝类的危害与有效防控须得到更广泛的认知。本研究采用Stata 14.0软件对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获得的600余篇贝类污染HuNoVs相关文献中筛选37 篇开展荟萃分析,了解近20多年来全球和我国贝类中诺如病毒污染现状,阐明开展该研究目的意义。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定性和定量检测各种食品(包括贝类)中NoV的标准方法(ISO 15216-2: 2019),国内也也颁布了贝类中NoV的RT-qPCR检测方法标准,但由于NoV在贝类中的含量较低且回收富集困难,研究中创新一种改进的贝类前处理检测方法,显著提高病毒回收率及浓度,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通过研究建立的病毒检测方法用于测定人工病毒污染后的贝类,确定污染诺如病毒和札幌病毒在牡蛎中组织分布和定量结果的差异性,为贝类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由于RT-qPCR预处理方法不能完全去除非传染性病毒,通过研制稳定的诺如病毒和札幌病毒的质控品,为研究替代方法与新检测技术提供稳定可靠的自然富集病毒的贝类阳性质控体系,为解决贝类中食源性病毒的污染监管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贝类产业的良好发展。目前NoV和SaV等食源性病毒仍缺乏合适和易推广的细胞培养体系,尤其是小动物感染模型,导致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在食品产业链中加强污染控制仍是目前防控食源性病毒的主要手段。

专家介绍


徐明芳 教授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汉族,民建党党员,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食品工程工学博士学位,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USC)与加拿大温哥 华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者;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委员会(SAC/TC466)委员,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及加工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酿造》、《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关键技术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长年从事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等诸多交叉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主要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糖尿病产品开发项目等十几项,在蛋白品质属性与蛋白组学及蛋白真实性鉴定、食用菌光转化甾醇为VD2深加工技术、光生物反应器研究与螺旋藻培养,功能酵母微生物发酵与应用、生物毒素风险检测评估,饮用水安全、食用菌重金 属健康风险评估、废水光催化降解等多方面取得相应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4 项,参与出版书籍《食品物理加工技术》《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案例集-达元绿洲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食品机械与设备》3 本,发表科研论文 60余篇,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为食品、生物与环境领域学术研究、企业新产品研究及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