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4
第二届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分-分会场六∣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专场
2025-05-24
第二届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分-分会场五∣综合报告五
2025-05-24
第二届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分-分会场四∣综合报告四
2025-05-24
第二届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分-分会场三∣综合报告三
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强研究员等:白藜芦醇对花生油热致异构反式脂肪酸的抑制作用
2024-01-20作者: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我国花生品种资源丰富、种植广泛,其中一半以上花生都用作榨油(55.77%)。新鲜压榨的花生油中甘油三酯链上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都为顺式结构,由于双键不稳定,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异构反应生成反式结构,即反式脂肪酸。添加抗氧化剂是抑制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途径之一,抗氧化剂主要包括人工合成添加剂和天然添加剂两大类。天然活性物质(VE、生育酚、迷迭香等)比人工添加剂更加绿色健康,除了可抑制油脂酸败变哈外,通常也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作用,因此具有抑制危害物产生和提高健康效益的优点,近年来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是油脂加工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白藜芦醇(C14H12O3)是花生中独特的天然多酚物质,在花生及其副产物中含量丰富。目前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对花生油具有抗氧化和抗异构作用,且与芝麻酚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李甜,郭芹,王强*等采用花生油为对象,探究白藜芦醇对花生油热致反式脂肪酸的抑制效果。分析不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下反式脂肪酸的变化规律,构建动力学模型,确定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和抑制率等。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建立结构参数与抗异构作用的构效方程,以期为实现反式脂肪酸的精准调控、科学合理设计降低反式脂肪酸的加工工艺而提供理论依据。
1 花生油中白藜芦醇的变化
2 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变化
3 白藜芦醇的分子结构计算
在最优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顺反白藜芦醇的二面角、键长及其他结构参数。二面角是4 个相邻原子所形成的两个平面间角度(图3)。由于白藜芦醇分子上苯环上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因此主要关注两个苯环面与双键间二面角。顺式白藜芦醇C2-C1-C7-C8和C7-C8-C1’-C2’二面角分别为146.3°和150.9°,表明其扭转较大;而反式白藜芦醇C2-C1-C7-C8和C7-C8-C1′-C2′二面角分别为3.2°和2.0°,表明其原子几乎都在同一平面,即几何共面性较好。反式白藜芦醇中C1-C7和C8-C1′键长较顺式白藜芦醇更短(1.475 Å→1.466 Å,1.472 Å→1.463 Å),反式白藜芦醇键长更短不容易断裂表明其结构稳定。由于反式白藜芦醇更加稳定,自然界中白藜芦醇存在形式多为反式结构,因此本研究也同样选择了常见的反式白藜芦醇作为研究对象。
上述实验结果证实温度对花生油中白藜芦醇抗异构作用影响较大,为明晰其白藜芦醇结构对其在油中抗异构效果间关系,进一步计算白藜芦醇不同温度下的量化参数,包括ESCF(-766.572 AU)、ZPE(0.226 Hartree)、G(-766.391 Hartree)、H(-766.330 Hartree)、E(151.310 Cal/(mol•K))、CV(59.054 Cal/(mol•K))和S(127.389 Cal/(mol•K))等。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量化参数与抗异构率相关分析(表6)结果表明,C18:1-9t相关性最高,总抗异构率次之,其中G与其他计算参数正负相关性相反。为避免共线性导致的模型可解释性变差,本实验在多元回归计算中进一步减少了模型量化参数,选择E和S两个量化参数,建立白藜芦醇抑制花生油热致异构反式脂肪酸形成的构效关系。
选择白藜芦醇对4 种反式脂肪酸抗异构率与两个量化参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白藜芦醇抑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构效模型。该模型不仅明晰了白藜芦醇与抗异构率间关系,还有助于预测计算类似活性成分的抗异构作用效果。为精准控制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提供了理论依据,拓宽了天然抗异构活性物质在食用油领域的应用。
式中:Y1为C18:1-9t;Y2为C18:2-9c,12t;Y3为C18:2-9c,12c;Y4为总抗异构率;x1为E;x2为S。
结论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
王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入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农林委委员,新疆自治区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农业部“粮油加工技术与工程”创新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食品分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食品栏目执行主编,NPJ Science of Food 编委、Foods 客座主编。
第一作者:
李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用油品质劣变与调控。共发表文章24 篇,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在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1篇,IF:14.673)、Food Chemistry(4篇,IF:9.231)、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篇,IF:6.05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篇,IF:3.612)、食品科学等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知名期刊发表SCI/EI等论文10 篇,累计影响因子64.877。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 项,其中授权7 项,包括国际专利2 项,国内发明专利5 项。参编著作1 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课题3 项。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京津冀大学生食品节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