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发吧!美味的奶油——第37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体验活动回顾

2017-03-28作者:来源:责任编辑:食品界 字体A+AA-

2017年3月25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青少年创新教育项目组成员来到位于怀柔雁栖湖畔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中外学生带来一场美食中的科学创新体验——如何科学地打发奶油。

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发现 创新 责任"为主题,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本届大赛包括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科普报告会、圆桌峰会、中外教师论坛、英才计划展评、创新体验、颁奖晚会、颁奖活动、高校参观体验等环节,旨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美好生活,通过创新大赛活动感受追逐科学梦想的成功与快乐。据统计,今年共有22.15万名青少年参加了大赛活动,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7%。

“创新体验活动”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由学习者主动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材料,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为目的的探索性实践活动。活动项目的主题紧扣当前社会热点,并与青少年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帮助活动参与者了解活动项目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材料、设备一切准备就绪。

借着一名学生问小编的问题“打发奶油这个活动的创新点体现在哪儿”,小编想谈谈对食品领域创新教育的个人想法。的确,和机器人、VR等“高大上”的科技相比,食品科技太“接地气”,显得没什么科技含量。然而,科学不分“贵贱”,其本质都是刨根问底,发现规律,再通过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如果需要研发一个会做饭的机器人,食品与机器人领域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可是缺一不可。

打发奶油的过程看似简单,不同材料、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会决定奶油打发的成败,每一个学生“创造”的奶油都是融入自己想法独一无二的作品。况且,无论是何种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食品科学体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易于学以致用的特点也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Q:奶油是如何制作的?

Q:奶油这种乳状液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Q:动物奶油与植物奶油有何区别?

Q:奶油打发有几种程度?

Q:奶油打发后为什么体积会变大?

Q:如何打发出外形、色泽、滋味和气味、组织状态俱佳的奶油?

亲自动手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对于小学生、初高中生,甚至于成年人都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创新体验过程。

首先,一分钟的视频打开了食品工厂的神秘大门,向学生们展示自动化生产奶油蛋糕的过程。接下来选择手动打发奶油的同学,迎来了脑力与体力的双重挑战。

高中女学生体验结束后,终于轮到了等待已久的小学生们,有“小吃货”同学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还想再玩一次。不过我们的目的可不仅仅是玩得开心哦。

活动记录单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思考。

老师也来帮忙,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奶油打发后体积会增大一倍以上?

无论是香草、巧克力、还是抹茶味的奶油都看起来很美味!一个人把奶油装入裱花袋中有些费劲,两人组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如果你以为我们的活动只吸引了低年龄段的女生,那可就错了。

不同年龄、国籍的男老师和学生也来体验奶油打发的乐趣。

高颜值的外国友人在打发美味的奶油,这认真的劲头不亚于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挤奶油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当然,前提是成功打发了适度的奶油。

来自台湾的“奶茶妹妹”用自制抹茶奶油在苏打饼干上涂鸦。

感谢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教委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对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组织本次活动的支持和肯定,感谢中国科学院大学志愿者的协助。3个小时的体验时段我们共接待了80余名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学生参加体验活动。传播食品科学技术知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我们在行动。

文/图:石渭潍、许祎昕、申思

编辑:袁艺


“食育专栏”是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教委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基于‘校园食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的宣传窗口,由《食品科学》编辑部打造,旨在推动北京市中小学“食育”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中小学校与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通过分享传播教学成果、建立食品安全知识库、食品问题科学答疑等形式向全体中小学生提供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创新学习平台。

栏目编辑:石渭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