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营养健康科技成果的转化 营养源研究所与多机构深度合作

6月28日,为促进营养健康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营养源研究所(以下简称: 营养源研究所)对外宣布,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健康研究院”和“教育培训中心”正式落户北科院营养源研究所,同时,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入驻北科院营养源研究所并举办了揭牌仪式。同期举行还有来自于河北、内蒙、青海、北京的五家营养健康型食品生产企业与北科院营养源研究所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和“营养健康研究院”揭牌仪式。

2019-07-02

研究发现:腹部“游泳圈”成因男女有别

科技日报讯(记者江耘实习生洪恒飞通讯员柯溢能)记者6月24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朱善宽教授团队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最新成果,深入阐释了肠道菌群和脂肪分布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

2019-06-26

中国科学家破译世界首例古小麦全基因组

历经十余载研究,中国科学家测定并分析出了世界首例古小麦全基因组序列,并基于青藏高原现代地方品种与古代小麦高度相似的等位基因频率为小麦经过新疆向高原传播的西南途径提供了更加直接有力的分子依据。同时,该研究也提出了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

2019-06-26

中科院植物所等捕获水稻富集镉的“元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副研究员何振艳研究组与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合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鉴定出水稻中一个重金属元素镉的主动转运蛋白,并揭示了籼稻和粳稻在镉积累上出现差异的有关分子机制,为低镉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参考。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19-06-25

“北粳南移”困境被破解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尝试解决水稻“北粳南移”问题。研究成果对开展粳稻向低纬度地区植种的精准设计育种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

2019-06-25

阻击小麦“癌症” 新基因“利器”让高产与高抗不再相悖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马正强团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小麦基因资源“望水白”和“苏麦3号”中,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为战胜赤霉病提供了“利器”。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