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烤串流行史
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
2025-09-28
饮食文化:烤串流行史
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
2025-09-28
记忆“食”刻:眉豆芬芳,母爱长长
我回到老家,少不了要去地里转一转、看一看。这个时节,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已淡出菜园,接替它们的便是眉豆。眉豆的学名叫扁豆,有的地方叫娥眉豆,我的家乡叫眉豆,因形似一轮轮弯月,酷似二八娇娘那微蹙的柳叶眉而得名。种植眉豆很简单,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或者是田坎边碗大的一抔土,挖个坑,丢几粒眉豆种子,用土覆上,若天旱浇上几瓢水,不几日就长出嫩嫩的幼芽。如果来得及,就给它立上几根树棍,搭成一个架,
2025-09-28
记忆“食”刻:让爱延续的珍珠圆子
周末一早,我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南桥半边街。老茶馆的水还没有烧开,拐角处的那间小瓦屋已飘出袅袅白雾,糯米夹着竹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踏着青石板路来到瓦屋,只见老板娘正好揭开蒸笼,将那些碧绿粽叶上的珍珠圆子(又叫元子)放入瓷盘中,立刻勾起我腹中馋虫的涌动。昔年,爷爷带我到镇上小街,我第一次吃到了珍珠圆子。那圆子雪白、柔软,馅心是肉和菜,味道让人久久难以忘记。后来,我常跟爷爷念叨要再去吃一次,可当时家
2025-09-24
记忆“食”刻:藏在岁月里的三碗面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姑娘,我对面食的痴迷是刻在骨子里的。吃饭时,只要有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我便能吃得心满意足。如今回想起来,我对三碗面的记忆颇深,它们的香气穿透了岁月,一直暖到今天。第一碗是初中时姥姥做的油泼面。那时候,爸妈工作比较忙,周末我总是在姥姥家度过。姥姥不善言辞,虽然嘴上从没表达过爱,但却把所有的爱都揉进了那一碗油泼面里。每次去姥姥家,她都会给我做上一碗油泼面。面条是她亲手擀的,宽窄均匀,透
2025-09-16
记忆“食”刻:青青莲蓬 悠悠我心
当荷花开始在朋友圈刷屏时,我知道属于夏日的那一口清爽和甘甜也要到来了。就如同明前的春茶一样,大暑节气里碧绿而饱满的莲蓬,同样有着让人一期一会的欣喜和期盼。俗语说“一莲出九药,全身皆是宝”,荷花、荷叶、荷蒂、荷梗、莲子、莲须、莲蓬、莲子心、藕等均具有药用价值。莲蓬,亦名莲房、莲壳,为莲的干燥花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祝福的寓意。莲蓬多籽,莲子又与“连子”谐音,因此古人常用莲蓬寓意子孙满堂。就
2025-08-26
记忆“食”刻:无法忘怀的贵州酸汤
去贵州之前,我所吃到的酸大多是单一的酸,比如酸菜、醋、柠檬。但把酸作为日常饮食最基础的底味,唯有贵州,所以当地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贵州人之所以爱吃酸,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贵州的自然条件有直接关联。贵州本地不产盐,也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崎岖的地形很难把盐运输进来,以酸、辣代盐,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二是跟当地潮湿的气候有关。潮湿的气候不仅给制酸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制好的酸还有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