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烤串流行史
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
2025-09-28
饮食文化:烤串流行史
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
2025-09-28
记忆“食”刻:让爱延续的珍珠圆子
周末一早,我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南桥半边街。老茶馆的水还没有烧开,拐角处的那间小瓦屋已飘出袅袅白雾,糯米夹着竹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踏着青石板路来到瓦屋,只见老板娘正好揭开蒸笼,将那些碧绿粽叶上的珍珠圆子(又叫元子)放入瓷盘中,立刻勾起我腹中馋虫的涌动。昔年,爷爷带我到镇上小街,我第一次吃到了珍珠圆子。那圆子雪白、柔软,馅心是肉和菜,味道让人久久难以忘记。后来,我常跟爷爷念叨要再去吃一次,可当时家
2025-09-24
记忆“食”刻:藏在岁月里的三碗面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姑娘,我对面食的痴迷是刻在骨子里的。吃饭时,只要有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我便能吃得心满意足。如今回想起来,我对三碗面的记忆颇深,它们的香气穿透了岁月,一直暖到今天。第一碗是初中时姥姥做的油泼面。那时候,爸妈工作比较忙,周末我总是在姥姥家度过。姥姥不善言辞,虽然嘴上从没表达过爱,但却把所有的爱都揉进了那一碗油泼面里。每次去姥姥家,她都会给我做上一碗油泼面。面条是她亲手擀的,宽窄均匀,透
2025-09-16
记忆“食”刻:青青莲蓬 悠悠我心
当荷花开始在朋友圈刷屏时,我知道属于夏日的那一口清爽和甘甜也要到来了。就如同明前的春茶一样,大暑节气里碧绿而饱满的莲蓬,同样有着让人一期一会的欣喜和期盼。俗语说“一莲出九药,全身皆是宝”,荷花、荷叶、荷蒂、荷梗、莲子、莲须、莲蓬、莲子心、藕等均具有药用价值。莲蓬,亦名莲房、莲壳,为莲的干燥花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祝福的寓意。莲蓬多籽,莲子又与“连子”谐音,因此古人常用莲蓬寓意子孙满堂。就
2025-08-26
记忆“食”刻:舌尖上的菜叶香
俗话说:“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夏天的绿叶蔬菜鲜嫩可口,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既能消暑降温、清热润燥,又能为餐桌增添一道美味。大自然中可吃的叶子有很多,我们家最常吃的是山芋叶、南瓜叶和芝麻叶。山芋叶其实就是红薯叶,是我家乡最常见也最受我们青睐的一种叶子。山芋苗刚长出来不久,我们就开始采摘叶子吃,一直可以吃到挖山芋的时候。小时候家贫,每到夏天母亲就会到地里采摘嫩嫩的山芋叶,然后给我们炒着吃
2025-08-15
习酒携手中餐协开启西安美食寻味之旅 赤水酱香邂逅三秦风味
8月8日,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与文化盛宴在千年古都西安启幕。由中国烹饪协会指导,贵州习酒主办,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协办的“窖藏里的三餐四季——2025习酒・窖藏1988中华美食寻味之旅” 第二站登陆西安,以赤水河畔的酱香佳酿对话八百里秦川的饮食文明,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东方美学新篇。文化交融:赤水酱香与三秦风味的时空对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不仅承载着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底蕴,更孕育了以“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