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食”刻:猪头肉香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高,猪头肉这种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可在我小的时候,它却是让我念念不忘的美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猪头肉并非时常能吃到,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家里人才会做上一回。父亲将一个白胖胖的大猪头买回家后,爷爷便开始打理。他拿出铁棍、刮刀、镊子等,又是烫,又是刮,又是拔,直到把那布满长短细毛的猪头打理得干干净净。然后,爷爷将打理好的猪头放入清水锅中,放齐葱、姜、酒、盐后
2025-10-27
记忆“食”刻:猪头肉香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高,猪头肉这种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可在我小的时候,它却是让我念念不忘的美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猪头肉并非时常能吃到,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家里人才会做上一回。父亲将一个白胖胖的大猪头买回家后,爷爷便开始打理。他拿出铁棍、刮刀、镊子等,又是烫,又是刮,又是拔,直到把那布满长短细毛的猪头打理得干干净净。然后,爷爷将打理好的猪头放入清水锅中,放齐葱、姜、酒、盐后
2025-10-27
美食地理:蜀味酸菜鱼
“老坛酸菜本家常,鲜嫩鱼儿水底藏。妙手烹来麻辣鲜,金汤翻滚溢芬芳。舌尖颤颤椒香绕,喉底回甘韵味长。若问川味何最绝,此肴一绝动八荒。”这首诗赞美的便是蜀地一道有名的美食——酸菜鱼。据当地人介绍,蜀地酸菜鱼源自长江渔民的日常生活。旧时,川江船工生活清苦,唯以鲜鱼果腹。为延长鱼肉保存时间,便将鱼与自家泡菜同煮,意外发现风味独特,于是就有了这道“酸菜鱼”。文人与酸菜鱼的缘分亦有趣味。抗战时期,老舍寓居重庆
2025-10-16
美食地理:新疆的馕
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风沙掠过龟裂的土地。一支驼队正缓缓西行,此起彼伏的驼铃声打破了寂静。旅人们的褡裢里装着的不是金银,而是几枚坚硬如戈壁石的圆饼——馕,每当指尖拂过粗粝、焦黄的表面,一种奇异的安稳便从掌心弥漫开来。他们掰开馕饼,那“咔”的一声脆响,竟似劈开了荒漠的孤寂,麦粒深藏的暖意与地火的魂魄,瞬间在舌尖绽放。馕的诞生关于馕的初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烈日熔金的某日
2025-10-16
饮食文化:烤串流行史
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
2025-09-28
记忆“食”刻:让爱延续的珍珠圆子
周末一早,我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南桥半边街。老茶馆的水还没有烧开,拐角处的那间小瓦屋已飘出袅袅白雾,糯米夹着竹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踏着青石板路来到瓦屋,只见老板娘正好揭开蒸笼,将那些碧绿粽叶上的珍珠圆子(又叫元子)放入瓷盘中,立刻勾起我腹中馋虫的涌动。昔年,爷爷带我到镇上小街,我第一次吃到了珍珠圆子。那圆子雪白、柔软,馅心是肉和菜,味道让人久久难以忘记。后来,我常跟爷爷念叨要再去吃一次,可当时家
2025-09-24
记忆“食”刻:藏在岁月里的三碗面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姑娘,我对面食的痴迷是刻在骨子里的。吃饭时,只要有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我便能吃得心满意足。如今回想起来,我对三碗面的记忆颇深,它们的香气穿透了岁月,一直暖到今天。第一碗是初中时姥姥做的油泼面。那时候,爸妈工作比较忙,周末我总是在姥姥家度过。姥姥不善言辞,虽然嘴上从没表达过爱,但却把所有的爱都揉进了那一碗油泼面里。每次去姥姥家,她都会给我做上一碗油泼面。面条是她亲手擀的,宽窄均匀,透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