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酸化和渗透压对浮游态、分离态的肠炎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运用Baranyi模型、修正的平方根模型分别建立了浮游态、分离态的肠炎沙门氏菌生长的一级、二级模型;同时研究了吸附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在随后不同环境下培养7 d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25 ℃条件下预培养72 h后,浮游态、分离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在随后不同酸化和渗透压环境中,于大多数条件下表现出了相似的生长情况(P≥0.05);但是在pH 5.0+0.0 g/100 mL NaCl、pH 7.0+4.0 g/100 mL NaCl、pH 6.0+4.0 g/100 mL NaCl、pH 5.0+4.0 g/100 mL NaCl 4 组环境中,2 种状态的肠炎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生长动力学参数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P<0.05)。同时在pH 5.0~7.0和NaCl含量0.0~4.0 g/100 mL的范围内,建立的浮游态、分离态肠炎沙门氏菌一级、二级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较高,均方根误差较小;模型参数Aw min、pHmin和模型评价指标准确因子、偏差因子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在25 ℃条件下预培养72 h后,吸附态的肠炎沙门氏菌的初始吸附量为(5.604±0.117)(lg(CFU/cm2));在随后不同的酸化和渗透压环境下培养7 d后,随着pH值的降低或NaCl含量的增加,吸附态的肠炎沙门氏菌吸附量逐渐减小。本研究可为理解并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同生理状态的肠炎沙门氏菌的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