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汉画像石馆内,一块出土于铜山区汉王镇的石头上清晰地刻画着一位汉代厨师,他一手持扇,一手握着俩肉串,正俯身在炉子上方聚精会神地烤制。他的旁边还有许多人,有人正用刀切肉,有人在整理食材,分工十分明确。这方被命名为《庖厨图》的画像石,生动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烧烤场景。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类与烧烤的渊源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考古证据表明,迄今约6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已经掌握用火烤制食物的技能。《礼记》记载:“炙,贯之火上也。”这种“贯而炙之”的方法,正是古代烤串的雏形。而孟子的一句“脍炙哉”,不仅一语道出当时贵族对烤肉的推崇,更衍生出“脍炙人口”这一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烧烤已经成为贵族阶层的高级料理。他们认为,升腾的烟火具有沟通神明的力量,因此常把精心烤制的肉串作为祭祀天地的供品。这种将饮食与信仰相结合的做法,奠定了烤串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汉代是烤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徐州汉画像石馆内收藏的多块《庖厨图》便可佐证。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出土的汉代陶灶彩绘则更为精致,图中的三位女厨分工明确,一位细心地切制肉块,一位正往扦子上穿肉,另一位则专注地烧烤。
在汉代,用炉子烤肉串不仅普遍,还颇为时尚。汉高祖刘邦就对烤串情有独钟,史书记载,他常以烧烤鹿肝、生肚下酒。在他的带动下,烤串在上流社会逐渐普及。此外,汉代的烤串文化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如今的徐海地区、山东及安徽部分地区,从这些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都发现了烧烤场景。这种跨地域的饮食共性,反映出汉代烤串文化的广泛性。
北魏时期,烤串技术已发展为一门精深的学问。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专设“炙法”篇,系统记载了各种烤串的制作工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详细论述烧烤技术的学术专著。书中记载的烤串种类丰富多样,烤肉串、烤肝串、烤丸子串屡见不鲜,而且每种烤串都有特定的主料选择标准和腌渍调料配方,体现出当时烹饪技艺的专业化程度。在烤串的食材选择上,古人也极为讲究。《齐民要术》强调,鸭要选“肥鸭”,鹅则选“极肥子鹅”。这种对食材品质的精细要求,显示出当时烤串烹饪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烤串风靡于社会各阶层。贵族宴会上,烤串是彰显身份的珍馐代表;民间聚会中,烤串则增添欢乐的气氛。这种贯穿于不同阶层的饮食风尚,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鲜明特色,构建起古代烤串文化的立体图景。
隋唐时代,烤串热潮逐渐退去,并非人们不再喜爱烤串,而是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烤串从“顶流”回归为日常美食。唐代长安城的胡食店中,来自西域的烤串技艺与中原传统方法相融合,创造出新的风味。
到了宋元时期,街头巷尾出现了更多专营烤串的食摊;明清两朝,烤串已成为深受皇家贵族、乡野百姓欢迎的美食。比如,《明宫史》记载,宫廷中有“炙蛤蜊”“炙鹿脯”等烧烤菜品,实际上都是烤串的变体。在民间,烤串更是节庆聚会不可或缺的美食。
20世纪80年代,烤串开始衍生出新品。在四川成都的街巷里,一种新型的“串串香”悄然流行,小贩们用竹签串起各种食材,在特制的汤汁中烫熟后售卖给路人,这种方便快捷的吃法迅速赢得大众喜爱。
从汉代贵族宴席上的烤串,到现代市井的串串香,它们虽然在调味和烹饪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却同样保留了将食物串起烹制的智慧。这一根竹签,串起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两千年的饮食文化。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