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坛酸菜本家常,鲜嫩鱼儿水底藏。妙手烹来麻辣鲜,金汤翻滚溢芬芳。舌尖颤颤椒香绕,喉底回甘韵味长。若问川味何最绝,此肴一绝动八荒。”这首诗赞美的便是蜀地一道有名的美食——酸菜鱼。
据当地人介绍,蜀地酸菜鱼源自长江渔民的日常生活。旧时,川江船工生活清苦,唯以鲜鱼果腹。为延长鱼肉保存时间,便将鱼与自家泡菜同煮,意外发现风味独特,于是就有了这道“酸菜鱼”。文人与酸菜鱼的缘分亦有趣味。抗战时期,老舍寓居重庆北碚,常在嘉陵江边小馆点此菜下酒,称它为“醒神汤”。张大千在巴西经营“八德园”时,因思念家乡味,曾命人空运四川泡菜,自制酸菜鱼宴客。一位蜀地知名作家在文章中写道:“酸菜鱼之美,在于酸而不酷,辣而不燥,鱼鲜与菜陈相得益彰。”短短数语,道尽此菜精髓。那么,这道菜到底有何魅力呢?
酸菜鱼,顾名思义,主要食材就是鱼和酸菜。
先说鱼。蜀味酸菜鱼讲究用鲜鱼入馔,川人深谙“春鲢夏鲤秋鲫冬鳙”的食鱼之道,一般都按季节来选鱼,而且特别注重“三看”:看眼,需清澈如水晶;看鳃,需鲜红似朝霞;看身,需滑腻若凝脂。把活鱼宰杀、剖净后,将鱼身片成蝴蝶片——鱼片摊开,形如蝶翼,厚薄均匀,冲日透光;鱼骨斩段,鱼头劈开——做菜时都能派上用场,尤其是鱼头,有“鱼头之髓,鲜冠全身”之说。
再说酸菜。巴蜀地区的酸菜和北方地区的酸菜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北方酸菜主要以大白菜为原料,采用冷发酵工艺,口感清爽、脆嫩,酸味浓郁且略带咸香,常用来炖肉、包饺子或制作酸菜汤等菜肴。南方酸菜通常以芥菜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发酵工艺,口感多样。譬如四川泡菜,酸味中居然还带有麻辣、香辣的味道,多用作开胃小菜或烹饪辅料,如酸菜鱼、酸菜炒肉丝等,酸辣开胃,镬气十足。不过,蜀地的酸菜选用的是巴蜀特产“箭杆白”,这种蔬菜茎长、叶窄,形如其名。秋末收割后,需经“三洗三晒”,待菜叶微微萎蔫才入坛发酵。泡制时加入花椒、辣椒、姜片,密封后置于阴凉处,百日后酸香醇厚,逾年则滋味深沉如老酒。用这种泡发的酸菜做鱼,那味道叫一个酸爽!
将鱼与泡菜收拾妥当后,便开始正式烹饪酸菜鱼了。铁锅烧至青烟袅袅,倒入菜籽油,油温六成时下鱼骨煎炸。一阵“嗞啦”声过后,随着缕缕香气飘散开来,鱼骨开始由白转黄。这时加入拍松的姜蒜、整粒花椒,待香气再度激发,倒入切成丝状的酸菜,并添入高汤。随着火势渐旺,汤色由清转白,如乳似玉,这是鱼骨中的胶原蛋白溶于汤中的缘故。等白汤沸腾转为小火慢煨,让锅中的各种食材、各种滋味慢慢融合。
烫鱼片是最讲究手法的一环。将片好的鱼片均匀地摊铺在漏勺中,再浸入沸腾的汤锅中,五秒后立即提起,此时的鱼片边缘微卷,中心仍带透明,如蝉翼般轻盈。然后,将鱼片浸入汤锅中再烫三秒,迅疾提出,此时鱼片如白玉般凝润,用筷尖碰一下有微微的弹性。前两番鱼片入汤,目的在于断生、定型、去腥、提鲜。最后将鱼片平铺于汤面,撒上鲜红的泡椒圈、翠绿的葱花、金黄的蒜末,一盆色香味俱佳的蜀味酸菜鱼便大功告成了。
观其色,汤如玉脂,浮着白玉般的鱼片与翡翠色的酸菜,红椒点缀其间,缤纷悦目。鱼片薄而不碎,夹起时微微颤动,透光可见细腻的纹理;酸菜丝柔韧有致,保持着茎叶的原始形态。
品其味,酸菜酸爽、醒神,鱼肉清甜而有麻辣味道。吃一口酸菜,夹一片鱼肉,喝一口汤汁,各种味道一齐滚过舌尖,真是酒不醉人菜先醉。还有人专门写诗赞道:“酸菜脆生入味,鱼汤雪白浓稠。红椒青蒜缀金瓯,满室辛香盈袖。暖意驱寒三盏,鲜滑润舌千柔。江湖川味最风流,一筷春光尽收。”
酸菜鱼不仅味道独特,还兼顾各种营养。鱼肉含有优质蛋白与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吸收;酸菜含有大量乳酸菌,可调节肠道菌群;花椒温中散寒,辣椒促进代谢。巴蜀地区湿气较重,酸菜鱼这道菜酸辣开胃,能够祛湿、发汗,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酸香扑鼻汤沸滚,嫩滑鱼片似琼浆。千滚豆腐万滚鱼,火候功夫滋味藏。一筷入口心神醉,暖胃驱寒满室香。”一盆酸菜鱼,是川人舌尖上的追求,也是巴蜀之地一张响当当的饮食名片。而我对巴蜀的迷恋,也恰恰从一盆酸菜鱼开始。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