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术科研之先,创食品科技之新
—— 中国食品杂志社
资讯动态
美食地理:烟火深处话茼蒿
2025-10-16 16:28:35 中国食品 105
字体 A+ A A-

安徽正阳关





江淮腹地、淮河之滨,有一古镇名曰“正阳关”。这里曾是“七十二水归正阳”的黄金水道,舟楫往来间、桨声灯影里,藏着一味让时光都慢下来的草木清香——正阳关茼蒿。


提及正阳关茼蒿,人们便会想起它那独特的清香,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岁月的沉淀。茼蒿并非珍馐美味,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既不像白菜那样平淡无奇,也不似菠菜那般青翠欲滴。它的叶片细长、色泽深绿,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清香。这种香味既不浓烈也不张扬,却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图片


在正阳关,茼蒿的种植历史已无从考证。但每当春风拂面、大地回暖时,这里的农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播种、浇水、施肥,期待着茼蒿的丰收。茼蒿的生长周期不长,却需要精心的照料,阳光、雨露、土壤,每种因素都至关重要。


春日的正阳关田野,农人们遵循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古谚,将浸过温水的茼蒿种子撒入松软的沙壤土中。阳光穿透淮河平原的薄雾,雨露浸润富含矿物质的河床沉积土,茼蒿在昼夜温差中积蓄着独特的芳香物质。


当茼蒿长到一定高度,农人们便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割下,捆扎成束,运往市场。在正阳关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卖茼蒿的小贩,他们的叫卖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市集上,卖茼蒿的老者总爱说:“茼蒿要趁新鲜吃,隔夜就少了三分灵气。”这让我想起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的谆谆告诫:“清鲜者,真味出而俗尘无之谓也。”鲜嫩的茼蒿茎秆折断时渗出的清露,在阳光下闪烁如珠,恰似“采蒿蓼之属,杂以菽粟”的山野清欢,于简素中见真章。

茼蒿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既可清炒也可凉拌,还可用来做汤。无论哪种做法,都能将茼蒿的清香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正阳关,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独到的茼蒿烹饪秘诀且代代相传,成为了家族间的美食传承。

正阳关人烹茼蒿时讲究一青、二白、三香。清炒时必用猪油旺火,蒜末爆香的瞬间投入茼蒿,急火快颠。我曾有幸品尝过一位老农家的清炒茼蒿,那是一道看似简单却美味至极的佳肴。老农将新鲜的茼蒿洗净后切段,配以适量的蒜末和辣椒,用大火快炒。不一会儿,一盘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茼蒿便端上了桌。我夹起一筷品尝,只觉口感鲜嫩、清香四溢,令人陶醉。

除了清炒外,凉拌茼蒿也是正阳关的一大特色。我曾见一位老妪凉拌茼蒿,她特意用竹筛盛着菜蔬在井台边过凉,水珠顺着叶片滚落时笑言道:“这是沾了淮河的灵气呢。”随后,她将洗净的茼蒿切成小段,加入蒜末、醋、酱油等调料拌匀,吃起来酸辣可口,既开胃又消食。

图片

更妙的是茼蒿豆腐汤。嫩白的豆腐如晴云映水,翠绿的茼蒿似春山叠翠,汤头清冽如淮河之水,却自有“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的哲思。

古镇老巷里,常有老人坐在青石板上择茼蒿,指尖翻动间,叶片沙沙作响如私语。他们会说起困难时期,茼蒿如何救了全村人;会说起改革开放后,第一担茼蒿挑到城里换来了煤油灯;更会说起如今远方的儿孙每次视频,都要叮嘱寄点家乡的茼蒿种子。

茼蒿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正阳关人的心中,它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每当远离故乡的游子归来时,总会迫不及待地品尝一顿家乡的茼蒿盛宴,以解乡愁。

正阳关的茼蒿之所以美味,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更离不开这里的人们对美食的执着追求。他们用心种植、精心烹饪,将每一道菜肴都视为对生活的献礼。这种对美食的敬畏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正是正阳关茼蒿美食文化的精髓所在。真正的文化底蕴,从来不在典籍的故纸堆里,而在普通人与土地“对话”的日常里,在一蔬一饭的传承中,在“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智慧中。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餐和方便食品的味道。但偶尔放慢脚步,去品尝一顿地道的正阳关茼蒿盛宴,便能重新找回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敬畏。因为在这里,每一口茼蒿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们的辛勤付出。

正阳关茼蒿的故事,是草木写给人间的“情书”,是时光酿成的“清酒”,让每个品尝过的人都懂得,最动人的文化永远生长在烟火深处,扎根在代代相传的舌尖与心间。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