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术科研之先,创食品科技之新
—— 中国食品杂志社
资讯动态
记忆“食”刻:藏在岁月里的三碗面
2025-09-16 14:12:08 中国食品 121
字体 A+ A A-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姑娘,我对面食的痴迷是刻在骨子里的。吃饭时,只要有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我便能吃得心满意足。如今回想起来,我对三碗面的记忆颇深,它们的香气穿透了岁月,一直暖到今天。

第一碗是初中时姥姥做的油泼面。

那时候,爸妈工作比较忙,周末我总是在姥姥家度过。姥姥不善言辞,虽然嘴上从没表达过爱,但却把所有的爱都揉进了那一碗油泼面里。

每次去姥姥家,她都会给我做上一碗油泼面。面条是她亲手擀的,宽窄均匀,透着一股子韧劲儿。姥姥将面条煮熟后捞进大碗里,铺上葱花、蒜末和厚厚一层辣椒面,最后浇上烧得滚烫的菜籽油。随着“嗞啦”一声,香气瞬间就像长了腿似的,“霸道”地占领了整个屋子,引得我直咽口水。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端过来,加上一大勺老干妈搅匀后再吃,那红油裹着面条,在灯下泛着诱人的光。一口下去,面的筋道、蒜的辛辣、辣椒的焦香,还有老干妈独特的豆豉味,在嘴里层层叠叠地炸开。那滋味,简直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第二碗是高中时奶奶做的手擀面。

上了高中后,学业一下子重了起来,我回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每次回家,父母就会隆重地包上一顿饺子,说是给我改善伙食。可我自幼就对饺子无感,每次都吃得很少。奶奶发现后心疼地看着我,嘴里念叨着:“小崽子不吃饺子可咋办,饿坏了咋整?”我就对奶奶说:“我不想吃饺子,只想吃面条。”奶奶听后二话不说,就去给我下面条。

自从知道我不喜欢吃饺子后,奶奶每次包饺子都会悄悄留下一小块面。等饺子都下锅后,奶奶就会拿起那根用了多年的擀面杖,为我擀上一碗面条。面条快煮熟时,奶奶还会撒上点青菜叶子,再卧个荷包蛋。这碗面条虽然看上去简简单单,但却蕴含着奶奶对我最深沉的爱。看着我“呼噜呼噜”地吃面条,奶奶的脸上始终笑眯眯的,眼神里满是宠溺。

如今,奶奶已经走了好几年。有时候,看着超市冰柜里包装精美的饺子,我就会想起奶奶那双布满皱纹却异常灵巧的手,想起那团被她小心翼翼藏起来的面。那不仅仅是一团面,更是我再也回不去的、被捧在手心里的时光。

第三碗是婚后我婆婆做的海鲜面。

结婚以后,婆婆知道我爱吃面条就经常变着花样做,我觉得最好吃的非海鲜面莫属:一是面条好,二是卤好。

婆婆揉面的时候,手腕转得飞快,面团在她手里就像个听话的孩子,一会儿就变得光滑、透亮。煮出来的面条更是十分筋道,比外面卖得好多了。做卤时,婆婆会加入当季海鲜,有时是提前吐好沙的蚬子,有时是刚从市场买回来的活虾。海鲜的鲜甜融进了汤里,裹着每一根筋道的面条,那滋味简直绝了,三日不吃我便甚为想念。

从姥姥那碗香得霸道的油泼面,到奶奶那碗藏着偏爱的预留面,再到如今婆婆这碗鲜得掉眉毛的海鲜面,面的味道一直在变,可那份藏在面条里的爱却从未改变。

原来,爱从来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换了一个人,继续陪在我身边,让我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能尝到幸福的滋味。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