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中国人参不同部位中18 种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方法,明确多酚类化合物在中国人参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为吉林长白山人参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对红参根、生晒参根、人参茎、人参叶、人参花和人参须中原儿茶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绿原酸、对香豆酸、阿魏酸、间香豆酸、邻香豆酸、肉桂酸、柚皮苷、儿茶素、柚皮素、芒柄花黄素、麦芽酚、橙皮素、甲基香兰素、白藜芦醇18 种多酚化合物和总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色谱条件为Symmetry®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A)和乙腈(B),检测波长为230 nm,在此条件下人参样品中18 种多酚化合物可在35 min内得到较好分离,且重复性好(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3.49%)、精密度高(RSD≤3.02%)、稳定性好(RSD≤2.58%)、加标回收结果准确可靠(平均回收率84%~99%,RSD≤5%)。18 种多酚化合物在人参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差异较大(P<0.05),但均呈现出麦芽酚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人参不同部位中总多酚含量差异较大(P<0.05),红参根、生晒参根、人参茎、人参叶、人参花、人参须中的总多酚含量分别为(69.47±3.25)、(95.04±5.03)、(175.19±3.26)、(256.91±2.81)、(174.40±6.26)、(99.31±2.90) mg/100 g。其中人参叶中的总多酚含量最高(P<0.05),红参根中总多酚含量最低。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高效、准确、可靠,可用于人参多酚的质量控制。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