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米酒加工过程对手性农药己唑醇的残留变化情况及其健康风险的影响,采集米酒加工各环节中7 种样品(稻谷、稻壳、糙米、精米、浸泡米、米饭和米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定己唑醇对映体的残留水平,通过膳食风险评估模型对各加工环节中己唑醇对映体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己唑醇和(-)-己唑醇在7 种稻米样品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2%~105.7%和85.3%~104.3%,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0.8%~8.3%和0.6%~9.6%。脱壳、去糊粉层、浸泡、蒸煮等过程均降低了稻米中己唑醇残留水平,(+)-己唑醇和(-)-己唑醇的含量分别从10.64 mg/kg和10.10 mg/kg均降至0.13 mg/kg,4 种加工步骤的加工因子(processing factor,PF)分别为0.94、0.45、0.06、0.50和0.93、0.41、0.06、0.52,对映体分数(enantiomeric fraction,EF)值在0.5上下波动。这些结果表明,在米酒加工过程中,己唑醇浓度逐渐降低,两个对映体的降解率无显著差异性。但在发酵过程中,(+)-己唑醇和(-)-己唑醇的含量从0.13 mg/kg升至0.80 mg/kg和0.66 mg/kg,PF>1,EF值为0.55,说明米酒发酵过程使得己唑醇含量选择性升高,且(+)-己唑醇含量大于(-)-己唑醇。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稻谷和糙米中(+)-己唑醇和(-)-己唑醇的慢性风险商大于100%,去糊粉层处理后其膳食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分别为6.2%和5.2%。本研究结果为米酒加工过程中手性农药己唑醇的膳食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