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亲不同泌乳阶段母乳中脂质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优化早产儿喂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西北妇幼母婴医院和甘肃省2 家三甲医院招募早产儿母婴对9 对和足月儿母婴对10 对。在产后0~7、8~14 d和2 个月收集母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和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母乳中总脂肪、结构脂、节苷脂、磷脂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早产儿与足月儿母亲母乳中脂质组成与动态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早产儿组总磷脂、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含量在泌乳期内保持稳定,而足月儿组逐渐降低;早产儿组初乳中总磷脂、PC、鞘磷脂(sphingomyelin,SM)以及过渡乳、成熟乳中SM含量低于足月儿组,但相反成熟乳中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含量高于足月儿组。脂肪酸分析显示,早产儿组初乳和过渡乳中二十碳三烯酸(20:3n3)、过渡乳和成熟乳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20:5n3)含量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但两组间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与二十碳四烯酸、花生四烯酸(20:4n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组母乳脂质呈现独特的动态稳定性:总磷脂、PC、PS含量保持稳定,可能是对其脂质高需求的适应性调节,同时成熟乳中PE的显著升高或与其神经发育需求密切相关。此外,早产儿组母乳中关键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含量低于足月儿组,提示需针对性优化其脂质补充策略,以满足快速发育期的特殊需求。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