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术科研之先,创食品科技之新
—— 中国食品杂志社
资讯动态
余胜海:不负时光不负卿
2025-04-11 13:47:46 食品界杂志 246
字体 A+ A A-

余胜海是资深媒体人、美食家、著名财经作家、独立人文经济学者、华为研究专家,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十佳博主”、“和谐中国影响力人物”、“第六届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等称号。著有20余部畅销书,其中有十多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并译成英文出版,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最近,他的新书《时光不负茶滋味》即将出版。为此,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旨在揭秘他的传奇人生。

从文学青年转型为财经记者

1964年,余胜海出生在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兄妹七个,生活条件异常困苦,一家九口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干农活来维持生活,有时候他和妹妹几块钱的学费都要“打白条”。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最让他难忘和难以忍受的就是饥饿。

“从小到大,我最深的记忆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童年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碗米饭。但我从小也有个作家梦。我喜欢看书,那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小人书’看。常常放学后,我就和妹妹一起上山采药材或者捉蜈蚣卖钱。因此,还被蜈蚣咬伤多次。蜈蚣毒性很大,我被蜈蚣咬伤后手指和胳膊都肿痛难受,而那时候一条大蜈蚣只能卖五分钱,但为了挣钱买书看、交学费,只能忍着疼痛继续捉。”余胜海说,有时运气好,半天能捉二三十条蜈蚣,卖一块多钱。有钱买书看,他高兴得睡不着觉。

1982年,余胜海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然后又到北京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希望当一名文学报刊的编辑,后来却成了一名财经新闻记者,历任《企业家报》《财富》杂志记者、编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刚开始的时候,他除了写新闻,写得最多的是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他是中国诗歌学会的首批会员,多首诗歌刊登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刊》和《星星诗刊》上,还获得过“艾青诗歌奖”和“当代诗人奖”。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无雪冬季》,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藏克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艾青先生亲笔题词,使他备受鼓舞。从此,一发不可收,在全国知名的文学期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文集《光荣与梦想》。

从财经记者转型为财经作家

余胜海是从一名财经记者转型成为专业财经作家的。他做财经记者26年,从一名普通记者做到主编,再到总编辑,虽然职务有变化,但是采写的文章主题一直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涉及财经新闻、财经人物、企业家访谈、财经评论,这其实也是出于他对财经这种题材的兴趣。他感觉在这里面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能挑战自我。

“不论写什么,我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写作,因为我知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我在写作的时候,首先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读者,从不迎合市场和读者,也从不给那些不良的企业背书、树碑立传。我所写的书涉及不同领域,都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极具挑战性。因此,我必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寻找合适的语感、刺激我的写作热情。”余胜海说。

2001年,余胜海出版了纪实文学《光辉岁月》,在全国引起轰动,《人民日报》还专门推荐了此书。后来,他就开始写经济、企业管理和企业家传记方面的书,他的成名作是《企业家大败局》《能源战争》《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人非常道》,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作家,被《南方周末》评价为“南有吴晓波,北有余胜海”。

“财经记者有局限性,所写的报道以写实为主,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财经作家的写作则是虚实结合,有些情节是可以虚构的,而且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可以自由发挥。”余胜海说。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选择华为“深耕细作”时,余胜海表示,华为是中国企业的标杆,也是目前中国企业中唯一一家同时在主流产品和国际主流市场上,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中国企业,也是一家真正被世界认可的全球化公司。华为的成功之道,非常值得中国的企业学习和借鉴。所以,他从2000年起便开始追踪采访、潜心研究华为,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出版了“华为七部曲”:《华为还能走多远》《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人非常道》《用好人,分好钱:华为知识型员工管理之道》《任正非:成就员工就是最好的人性管理》《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任正非讲给华为人的100个故事》《商业思想家任正非》《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出版后受到企业管理者们的追捧和好评,被媒体誉为“中国企业管理的经典著作”。这七本书全面梳理了华为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深入解析了任正非和华为的心法、做法、战法、阵法、活法,总结提炼出了任正非的经营哲学和管理思想。

在《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一书中,余胜海写道:“华为从1987年创立至今,经历了多次‘寒冬’和危机事件,但是华为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功实现了战略突围,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走出了一条教科书式技术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

余胜海认为,华为之所以能扛住美国的极限制裁,熬过寒冬,绝地反击,成功实现了从“活下去”到“回归常态”的转变,其成功的经验就是“奉行长期主义”。这首先要求企业在战略投入上要有长期的眼光和战略耐性。华为把每年营收的10%以上用于研发,在过去的十年里,累计投入研发资金9773亿元。近四年来,华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有增无减,实现了换道超车,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这是华为能够绝地重生的真正原因。

从财经作家转型为美食作家

2023年,余胜海的第一本美食随笔《寻味人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后,在中国烹饪行业引起巨大反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畅销书之一,跨度之大令人惊讶。

当记者问他为何转型为美食作家时,余胜海说:“当记者有一个好处就是经常到全国各地采访,也有机会品尝各地的美食。每到一个地方,我除了欣赏美景之外,就是品尝当地美食,觉得只有这样才不虚此行。后来就开始探究美食和饮食文化,旨在揭开美食背后的奥秘。于是,我从品尝美食,到研究美食,再到烹饪美食。”

《寻味人间》这本书收录了余胜海亲口尝过的100种特色美食,讲述了这些美味佳肴的制作流程、风味特色、品尝感受以及美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和中国味道。同时还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成为一名会吃、会做、会品鉴、懂生活、有品位的高级吃货。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菜式之多、味型之广、做法之精、色香味之佳,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但真正吸引我的还不是美食的色香味,而是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余胜海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几百上千年的传统名菜,一道名菜之所以传世,不仅因为好吃,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了不同的环境气候、历史文化、人们的性格特点和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

余胜海举例道:比如“东坡肉”为什么名气大?不是因为它的做法有多奇特,而是因为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流放黄州的那个艰苦时期,用普通百姓不会烹饪的猪肉做成了美味的“东坡肉”,把它变得非同寻常,使人们牢牢地记住了它。如果你知道“东坡肉”背后的故事,再吃这道菜就会觉得它不是一般的红烧肉,而是带有文化含量的、励志的红烧肉,感觉自然就不一样了。再比如“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名菜,属闽菜系。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后来,郑春发又对这道菜烹饪方法进行改进,使它的口味更佳,一下子轰动榕城。

余胜海说:“身为美食家,我有责任把美食中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挖掘出来,让美食具备高于生活的意义。”

在谈到他即将出版的新书《时光不负茶滋味》时,余胜海说:“这是我写的一本饮茶随笔,记录了我三十多年的饮茶经历、体验、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还介绍了自己选茶、泡茶、品茶、鉴茶的经验,内容丰富,颠覆了人们对饮茶的认知。这本书是一部有关茶文化与人生修为、处世哲学等多维度思考的随笔集,亦是一部现代都市人静心明智的减压书。我在书中以茶载道、以茶明志、以茶观心,从一杯清茶中感受茶的包容之美、宁静之美、清雅之美、和悦之美,唯愿读者和茶友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养成喝茶的好习惯,在一缕茶香中体验生活的美好!为此,著名茶学专家、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为本书作了序。”

余胜海平时喜欢喝茶,他认为,写作和饮茶一样,需要静心。只有静,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走进企业家的内心世界,照见万物的本性和把握企业管理的本质,感知中国经济脉动。写作之“静”有两个方面:客观上与喝茶一样,需要静的环境,主观上则需要心理的宁静,抛弃杂念,排除干扰,气定神闲,进入状态,此时此刻,内心因宁静而澄明,思想因凝神而专注,主题因纯净而鲜明,思路因安静而明晰。

可以说,是茶激发了余胜海的创作灵感,让他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然。当他蓦然回首,看着自己发表在报刊上近千万字的文章和出版的20多部作品,倍感欣慰,没有浪费时光。对于他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茶从口中入,文自心头生。


本期人物:

余胜海,1964年生于湖北随州,北京大学MBA,资深媒体人,著名财经作家、美食家,纪录片《味道》美食顾问,著有《寻味人间》《能源战争》《企业家大败局》《绝不雷同:小米雷军和他的移动互联时代》《不折腾:大众创业成功法则》《变革时代》《商业思想家任正非》《任正非讲的100个故事: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用好人,分好钱:华为知识型员工管理之道》《任正非:成就员工就是最好的人性管理》等20多部畅销书,其中十多部作品在国内获奖并译成外文出版,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文章摘自《食品界》杂志2024年

11期 总第136期22-25页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