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术科研之先,创食品科技之新
—— 中国食品杂志社
资讯动态
《食品科学》专栏约稿:大食物观:植物基人造肉
2022-06-09 14:53:53 1351
字体 A+ A A-

图片植物基人造肉制品产业发展对有效缓解动物肉短缺、降低饲养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食品发展的趋势。随着静电纺丝、高水分挤压、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健康、绿色、弹性素食饮食观念的推动,植物基人造肉正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市场迅速兴起。但植物基人造肉制品在质构、口感、风味与营养等品质上与真实肉制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产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多尺度结构变化与纤维结构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加工过程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需在质构仿真、营养优化、风味调节及产品定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因此,本专栏关注植物基人造肉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植物蛋白基纤维结构的新型构建、改善技术及机理,有助于提升整体感官特征的肌肉组织再现;2.改善植物基人造肉质构和风味的添加物:植物油混合物、香精香料、风味强化肽等;3.植物基人造肉用色素;增强营养、延长保质期的各种添加剂的化学作用;4.富有中国特色、适合不同营养健康饮食需求人群的植物基人造肉产品的开发等。关键词:植物蛋白;高湿挤压;fibrillation技术;静电纺丝;3D打印;纤维结构;组织化处理;风味添加物;风味仿真技术等。本刊诚邀领域内著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隋晓楠教授和北京工商大学李健教授作为专栏特邀主编,指导专栏选题策划、把关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领衔组约优质研究性论文及体现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系统性、观点评论性综述论文。01 论文提交:提交网址:https://www.spkx.net.cn文件命名:植物基人造肉专栏-论文题目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0日预计发表时间:2023年02月02 论文评审:至少两位同行专家评审,特邀主编和本刊主编共同终审。03《食品科学》简介:EI、Scopus、FSTA、CAB Abstracts、CSCD等国内外十余个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04 发表专栏论文的益处:比普通投稿论文优先发表,新媒体矩阵及时宣传,可以提前获得更高关注度和被引用频次;专栏荟萃同一主题研究成果,使您从多角度、多专家观点中受益。特邀主编简介隋晓楠 教授隋晓楠,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粮食工程系副主任,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豆球蛋白分子结构解析、构效关系表征、调控机制等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nu. Rev. Food Sci. Tech.、Trends Food Sci. Technol.、Biomaterials、Food Hydrocolloids等国际Top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者,黑龙江省青年“龙江学者”和黑龙江省“头雁计划”成员,荣获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曾先后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并担任期刊《未来食品科学》编委、SCI期刊Molecules编委、J. Food Biochem.编委和J. Texture Stud.客座主编。李健 教授李健,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特殊食品分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理事,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农业与食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肉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食品工业科技》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客座编辑,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及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主要从事植物基食品开发利用,开发出风味自然的植物基人造肉产品10余个,克服了现有产品香气滋味单薄的缺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2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研究成果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