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黄鳝在4 ℃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演替规律及特定腐败菌(specific spoilage organisms,SSOs)致腐能力,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鳝冷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传统选择性培养法对SSOs进行分离鉴定,通过比较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Y(TVB-N/CFU)评价其致腐能力。结果表明,在贮藏初期(0 d),黄鳝中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相对丰度≥5%的菌属包括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31.56%)、孪生球菌属(Gemella)(11.69%)、盐单胞菌属(Salinivibrio)(7.5%)和卡氏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5.46%);贮藏中后期(≥15 d),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成为主要优势菌属。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结果表明,与贮藏初期(0 d)相比,贮藏中后期(≥15 d)样品中存在显著差异的标志菌属主要为Streptococcus、Gemella、Salinivibrio、Vagococcus、Acinetobacter、Psychrobacter。从贮藏30 d样品中筛选出6 株SSOs,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恶臭假单胞菌(P. putida)、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棉子乳球菌(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发散型肉杆菌(Carnobacterium divergens);Y(TVB-N/CFU)大小顺序为P. fluorescens(41.18 mg/CFU)>B. cereus(29.70 mg/CFU)>L. raffinolactis(15.07 mg/CFU)>A. johnsonii(14.59 mg/CFU)>P. putida(8.22 mg/CFU)>C. Divergens(4.61 mg/CFU)。本研究旨在揭示4 ℃冷藏黄鳝菌相变化规律及SSOs致腐能力,为进一步开发黄鳝高效冷藏保鲜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