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Prunus armeniaca L.)在新疆林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具有营养丰富、含糖量高、果肉多汁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软化是影响采后杏果实寿命短的重要原因之一,延缓采后果实软化对于杏果实贮藏具有重要意义。糖在植物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外源糖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果实的口感与品质,还显著影响果实细胞的膨胀压力,并通过影响细胞的张力参与果实的软化过程。

1 外源果糖处理对杏果实硬度的影响

2 外源果糖处理对杏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3 外源果糖处理对杏果实WSP、CSP、NSP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3A可知,杏果实的可溶性果胶(WSP)含量在贮藏过程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果糖处理后的杏果实上升较为缓慢,第14天时,果糖处理组杏果实WSP含量为5.78 g/kg,比对照组低20.6%(P<0.05)。在贮藏后期第42天时,对照组杏果实WSP含量是处理组的1.09 倍(P<0.05),由此表明果糖处理可以延缓杏果实WSP含量的增加。
如图3B所示,在贮藏过程中,对照组的螯合性果胶(CSP)含量上升迅速,果糖处理组上升的趋势较为平缓,果糖处理组杏果实C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期果糖处理延缓了杏果实CSP含量的下降。第21天时,果糖处理组杏果实CSP含量为2.77 g/kg,是对照组的1.90 倍(P<0.05),贮藏末期两组CSP含量均有所下降,此时,果糖处理组杏果实CSP含量比对照组高31.3%(P<0.05)。
由图3C可知,果糖处理组杏果实的碳酸钠可溶性果胶(NSP)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21天时,果糖处理组杏果实NSP含量比对照组高17.40%(P<0.05)。在贮藏49 d时,果糖处理NSP含量为1.85 g/kg,比对照组高10.58%,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果糖处理可以抑制杏果实NSP含量的下降。
如图3D所示,在贮藏过程中,两组杏果实的纤维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贮藏前期(0~21 d),杏果实的纤维素含量下降迅速,在贮藏21 d时,对照组杏果实纤维素含量为4.31 g/kg,比果糖处理组低14.83%(P<0.05)。贮藏第49天,果糖处理组纤维素含量为4.44 g/kg,显著高于对照组(14.3%)(P<0.05)。由此说明果糖处理能显著抑制杏果实纤维素含量的下降。
4 外源果糖处理对杏果实PG、PME、β-Gal、CEL活力的影响




5 外源果糖处理对杏果实超微结构的影响




杏果实采收后第28天细胞超微结构如图6所示。果糖处理的杏果实细胞壁厚度均匀,中胶层仍清晰可见,三角区结构较为完整;线粒体数量较多,个别线粒体内出现内脊结构模糊现象;叶绿体双层膜结构存在,但基质片层结构模糊,嗜锇颗粒数目增多。此时对照杏果实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壁弯曲断裂,细胞质膜皱缩,细胞器排列混乱,囊泡化现象较严重;三角区细胞壁出现絮状;叶绿体结构模糊,基质片层结构消失;线粒体数量减少、部分线粒体发生水解;液泡膜折皱,形成絮状空隙。由此表明,采后贮藏28 d对照组杏果实细胞已经出现软化现象,细胞壁弯曲变形,而果糖处理组杏果实仍能较好维持细胞结构,延缓杏果实软化的发生。
如图7所示,杏果实贮藏49 d时,果糖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此时,对照组杏果实细胞壁明显变形断裂,质壁分离现象严重,三角区细胞间隙增大,液泡膜折皱,囊泡增多;叶绿体肿胀膨大呈圆形,嗜锇颗粒数量减少,部分叶绿体和线粒体已解体。果糖处理组杏果实细胞壁弯曲变形,出现轻微质壁分离现象;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仍清晰可见,部分出现空泡化现象。与对照组相比,果糖处理组杏果细胞结构受损程度较轻,说明果糖处理可以较好延缓杏果实软化。



讨 论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