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低温贮藏过程中猕猴桃果实细胞壁修饰酶活力和细胞壁果胶多糖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本实验以不同贮藏时期的‘亚特’猕猴桃果实为研究对象,测定果肉硬度和果实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果胶裂解酶(pectate lyases,PL)以及β-半乳糖苷酶(β-D-galaetosidase,β-Gal)等细胞壁修饰酶的活力。同时,分离得到3 种细胞壁果胶多糖组分(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WSP)、反式-1,2-环己烷二胺四乙酸(trans-1,2-cyclohexa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CDTA)溶性多糖(CDTA-soluble polysaccharide,CSP)和Na2CO3溶性多糖(Na2CO3-soluble polysaccharide,NSP)),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的软化模式为“快速-缓慢”两段式。PG活力在贮藏10 d时出现最大值(670.76 U/mg);PL和PME活力在贮藏5 d内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加至3.41 U/mg和9.17 U/mg。贮藏期间β-Gal的活力持续上升,与果实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8)。WSP、CSP和NSP的果胶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结果表明贮藏期间WSP的重均分子质量呈逐渐增大趋势;CSP的重均分子质量先减小后增加;NSP的重均分子质量逐渐减小。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WSP在贮藏过程中面积减小且层叠度增大,CSP在贮藏15 d后呈柔软薄纱状,NSP团簇状堆积逐渐分散,碎屑增多。本研究可为猕猴桃果实软化机制的阐明提供一定参考。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