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革除滥食陋习
一些人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由来已久。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决定规定了严惩非法食用、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
形成打击合力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即要各司其责,又要形成常态化、长效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对在执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行政监管漏洞或执法不到位、不严格等问题,相关部门要主动磋商沟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协同各职能部门加强源头防控,扎实开展综合治理。
河北省魏县检察院任寒霜
实行举报奖励
笔者认为,要彻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这一陋习,任重道远。严惩之下,还需要跟上多项配套工作,比如由政府职能部门在各种出入山区的林业检查站安装可以检测野生动物的设备,尽快出台举报滥食野生动物的奖励奖金悬赏政策,而且各类市场必须严格做到禁售各种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检察院刘小刚
提升饮食文明
滥食习惯的养成是畸形消费观、法治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监管有漏洞的共同后果。目前,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已出台,后续相关立法修法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在运用法治手段革除滥食陋习的同时,作为普通民众应从我做起,积极转变饮食习惯,提升饮食文明,坚决抵制野生动物食材制品。
重庆二中院向存丹
科学引导宣传
针对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应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科学引导群众不参与捕杀、食用、收购、贩卖野生动物,自觉抵制吃食野味的不良饮食习惯,破除不良消费习惯。同时,要出台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形成浓厚的监督氛围。
江西省万年县公安局蔡毅
从小学生抓起
我觉得,中小学生教科书应该添加滥食野生动物违法以及因滥食造成各类危害的相关内容,各种宣传平台应大力普及严禁滥食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同时,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定期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宣讲,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将此类宣传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等。
(本文由“食品科学网”转载,文章来源于《法制日报》。陕西省兴平市检察院史盟献。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标题:自觉养成用公筷公勺好习惯
“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日前,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一系列文明健康生活倡议。其中,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同。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筷子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落座后长辈“大家动筷子吧”的招呼,再到桌上频频布菜的习俗,无不透着一股子热络劲儿。
筷来箸往,情味浓浓,但在客观上也增加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家庭中若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合餐的感染率高达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非典疫情时期,钟南山院士等就发出过“餐桌革命”的呼吁。此番新冠病毒借由飞沫传播,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的社会呼声再起。许多省市都已行动起来,首都北京更要引领风气之先。
作为一个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都市,北京的餐饮服务业高度发达。从五星酒店到街边小馆,证照齐全的门店逾7.5万个,在外就餐、亲朋聚会早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日常。从卫生防疫的角度看,每一次公共聚餐其实都为病毒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以北京的餐饮市场规模及人口流动频次,实乃不容小觑的安全隐患。积极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相当于对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头治理。
以长远目光来看,这不仅是现实的倒逼,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每个时代都要培育与之相配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规则。比如过去,人们对公共场所吸烟习以为常,如今,北京城里“带顶儿”的地方一律禁烟不说,违反者还要接受处罚。“餐桌革命”也是这个道理。社会发展了,理念更新了,大众的卫生习惯自然要迭代。公筷、公勺、分餐非但不会显得生分,反而凸显了一份尊重。在这方面,餐饮企业、单位食堂要当好排头兵,一来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二来积极提示引导。在号召的基础上,如何更加充分地调动相关主体尽责的积极性,甚至是否要带有强制性,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餐桌革命”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这个餐桌不仅仅是公共大餐桌,也包括千家万户的小餐桌。真正关爱家人,就不能抱着在家不拘小节的心态,反而更要积极践行新的生活方式。改变行为习惯短期可能有些不适应,但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需要20多天有意识的坚持,我们就会进入新的行为模式。回头看看防疫这段时间,从勤洗手、多通风、常消毒,到咳嗽喷嚏遮口鼻,不少旧惯性得以打破,不少新做法得以形成。可见,除旧布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当务之急,要在全民共识的基础上乘胜追击,让科学、规范、卫生的生活方式彻底站稳脚跟。
全民抗疫的过程,也是一次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习惯的契机。这一点一滴的努力不会白费,都将擦亮社会文明的底色,守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本文由“食品科学网”转载,文章来源于《北京日报》。京平。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