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社会共治模式推进网红食品安全风险治理
城乡居民主动“宅”家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方式。线上食品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保障食品尤其是生鲜产品的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2019年全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食品市场规模达7274.6亿元,线上食品交易成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形式,并由此在全国各大城市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网红食品,不仅在网络上有很多人追捧,而且还会引发消费者在线下排长队去购买。然而,网红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十分严峻,推进网红食品的风险治理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亟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网红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能获取较大的曝光度并快速俘获消费者的芳心,网红食品往往有新颖的口感和独特的造型,有的甚至想尽各种办法玩出新花样,以迎合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这就为网红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埋下了各种隐患。综合来看,网红食品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虚假宣传问题。“脏脏茶”宣称是健康饮品,真实的状况是含糖量很高,喝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椰子灰冰淇淋”宣称可以排毒养颜,实际是添加了植物炭黑食用色素,根本没有宣称的保健功效;透明包装奶推广为时尚健康牛奶,其实只是普通牛奶使用透明包装而已,这种透明包装反而不利于牛奶的保存……。可见,虚假、夸大宣传几乎是多数网红食品存在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很多网红食品为了能快速扩大销量,往往剑走偏锋,采用夸张、虚假的宣传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导致市场上销售的部分网红食品不仅与宣传不符,有的甚至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是质量安全问题。比虚假宣传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网红食品潜藏的质量安全风险。一些网红食品由“黑作坊”生产,生产环境脏乱差,根本不符合国家食品技术标准,也没有生产许可证,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一些网红食品由国外代购而来,生产商家、产品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缺失或完全缺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更有一些大牌网红食品被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被公安部门查处;上海某当红餐饮品牌生产的餐饮食品被检出微生物污染;某网红面包店被查出使用过期面粉生产面包;国内某大型坚果品牌的一款开心果被检出霉菌超标,超出国家标准1.8倍……等等。网红食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可见一斑。
网红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困难
线上食品交易是互联网经济下催生的新生事物,与线下实体交易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线上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为网红食品安全的风险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是隐蔽性强。网红食品往往通过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以及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销售,数量大、隐蔽性强、追溯困难,面对相对无限的监管对象,政府有限的监管资源很难发挥作用。更有甚者,很多网红食品将销售平台转战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这更是线上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领域。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只有是网红食品销售商的认证好友才能看到这些发布的网红食品广告,其他人群很难看到。即使是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微信平台可以监管这些信息,但面对每天铺天盖地的网红食品广告也很难进行有效监管。
二是扩散速度快。线上交易的食品之所以被称为网红,就是因为受到消费者的热捧,短期内可以快速掀起消费热潮。尤其是一些网红食品被网络红人、明星等群体转发推广后,可以迅速席卷各种社交平台,一夜之间便成为爆款。外加借助社会资本的推动,其规模扩张速度是传统线下普通食品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例如,某种网红流心蛋糕以整箱的规格出售,在电商平台的月销量超过2.6万单;某网红茶饮店每天的排队人群蜿蜒几百米,消费者需要等待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网红食品的快速扩散也会使质量安全风险快速传播,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引发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困难。
三是消费者更容易忽视质量安全问题。网红食品往往通过微信“朋友圈”熟人关系、营销广告明星与粉丝关系等方式传播,这背后变相有熟人或明星为网红食品的质量安全背书,消费者反倒认为自己购买的网红食品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网红食品一般都有较高的颜值,往往打着情怀、文艺、小清新等旗号,迎合了人们追求新奇、跟风从众的心理,消费者往往以购买网红食品为荣,并在社交媒体炫耀。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极有可能忽视网红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其外表、口感和味道。
加强网红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线上食品交易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食品消费需求,其所体现的创新性值得鼓励。但安全是任何创新的底线,保障网红食品的质量安全应成为最基本的标准。然而,作为新生事物,政府对网红食品的监管还面临一定的困难,这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红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一是政府部门应发挥监管主体作用。政府部门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主体,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框架中最有力的主体,应在网红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根据线上食品产业的发展进展,及时补充、完善相应的法规与监管规则,如针对网络食品安全问题,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这也为监管网络上销售的网红食品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线下销售的网红食品仍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迫切需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网红食品的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与时俱进地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实行网红食品网上搜索、实体寻源的新监管方式,不仅要对网红食品的线下经营行为进行有效整顿,严格规范经营商合法合规经营,对违规生产的商家给予重惩,而且要严防“黑作坊”通过网络进行非法销售,对不法商家侵入朋友圈的营销行为一查到底,对网红行为和言论进行线上引导和约束,防止其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二是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现有的网红食品发展十分迅速,但衰退的速度也很快,能持续经营的时间不足,主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无法形成高强度的用户黏性。因此,网红食品的相关企业应该牢固树立“质量兴业”的意识,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规定, 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和经营,保障网红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企业形象,追求长期经营。同时要开展同行业企业间的相互监督,通过食品供应链的传递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价值观。要规范开展对外宣传推广,宣传内容要符合食品的实际情况,不过度夸大、虚假宣传,尊重价值规律,顺应消费者需求。
三是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监管。网红食品大多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宣传,进而才能在线上线下形成抢购的热潮。因此,网络平台具有对网红食品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网络媒体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账号的管理,加强对发布内容的核查力度,对极力夸大、不实炒作、非法宣传的信息要立即删除,防止公众上当受骗;对违规账号要及时封禁,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网络购物、外卖平台应加强对商家的资质审核,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商家严禁上线销售;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或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危害的网红食品应立即下架,降低不安全食品的负面影响;建立网红食品销售“黑名单”制度,将违规、非法销售不安全食品的商铺纳入“黑名单”,不允许在平台继续开展食品销售业务。
四是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素养。保障网红食品的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使不安全的网红食品没有消费市场,最终只能退市,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新奇、独特,更不要随大流,尤其要警惕利用奖品吸引、亲情营销、夸大忽悠等方式销售的食品,避免上当受骗。另一方,消费者要努力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购买网红食品时要细致观察店面环境、人员操作是否合规,注意产品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和商家信息。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不法商家受到应有的处罚,共同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
五是媒体应积极发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直是社会媒体的责任,在网红食品安全问题领域也不例外。媒体应发挥自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公信力高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发声,主动曝光网红食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对发生的网红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要进行彻底跟踪报道,让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问题有更深刻地认知,也让非法商贩无处遁形。此外,媒体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维护自身利益。
(本文由“食品科学网”转载,文章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报,作者:池海波 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教师、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