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售价115000元,而且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据新华社报道,早在2013年,国家多部门就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并明确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这些“专特供”名酒“八成是假货”“九成为送礼”“十分不靠谱”。
2011年到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方面持续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几年,“专特供”产品基本消失。如今“专特供”名酒死灰复燃,通过网络交易等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销售。显然,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才能防止“专特供”烟、茶等产品跟风再现。
这类“专特供”名酒再次出现,主要原因还是特权思想在作祟,有人以为拿这种产品送礼更能体现诚意,有人以为消费这种产品就能体现身份和面子。这类名酒“八成是假货”的曝光,对送礼者和收礼者都泼了一盆冷水,“专特供”名酒有望因舆论监督遇冷。
但是,不能只靠舆论对“专特供”名酒说不,而是应该对这类产品的生产、销售、购买、消费等环节进行深入调查、严厉惩治。比如“八成是假货”就意味着生产者、销售者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再比如,“九成为送礼”意味着部分送礼者有行贿嫌疑,部分收礼者涉嫌受贿,可能触犯党纪国法。
对所有涉嫌违法者都应该依法查处,查处“专特供”名酒的入手点是网络销售平台。从新华社这次调查看,既有电商拍卖平台通过假拍卖逃避责任销售产品,又有二手交易平台通过暗语变相销售。相关平台都没有起到审核作用,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更重要的是,谁在销售、谁在购买“专特供”名酒,通过网络平台都能查出来。
只有顺着媒体曝光的线索一查到底,才有希望彻底铲除“专特供”名酒。虽然一些电商拍卖平台利用《拍卖法》规定搞假拍卖以逃避责任,但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广告法》;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等法律规定。别看拍卖平台可以逃避责任,但在其他环节涉嫌违规,依然可以依法查处,使其不敢充当“专特供”帮凶。
除了从供给端依法查处外,还应该从需求端查处。谁在购买“专特供”名酒,又送给了谁,也应尽量一查到底。虽说近些年从上到下都在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但从“专特供”死灰复燃和某些腐败案来看,铲除特权思想还要下大决心,其中关键要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制约。
“专特供”名酒再现网络也折射出当前酒类市场较为混乱,期待媒体报道之后,相关治理措施能够及时跟进。
(本文由“食品科学网”转载,文章来源于中国食品报 ,作者丰收。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