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民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优先地位,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发表《“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文章围绕“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策略展开研究,明确产业内涵,梳理发展态势,凝练存在问题,提出突破路径,以期为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等提供参考。部分内容如下:
一、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内涵与发展态势
(一)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内涵
(二)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
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传统滋补品为代表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保健品为代表的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由负面事件引起的信任危机阶段(2001—2003年),由加强监管、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后的复兴发展阶段(2003—2016年)以及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以后,进入到的提速发展阶段。
二、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高品质原料进出口限制了营养健康食品的生产
高端营养健康食品的制造主要依赖优质蛋白质(肽)、功能性脂质、功能性糖、天然产物、营养强化剂、益生菌及酵素等具有营养和健康功效的优质原料。但是,由于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不充分、核心技术缺失及国外商业秘密保护等,部分营养健康产品的生产在国内仍为空白,部分高品质原材料依赖进口。
对于出口依赖型生产企业来说,也同样面临一定的问题和困境。2010—2019年,我国天然产物(植物提取物)的进出口量都有较大增长,但主要以出口为主,其中2019年的出口额达163.4亿元,位列全球第一(见图1)。美国、日本、东南亚、西欧是我国天然产物的主要出口市场(见图2),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普遍有摄入膳食补充剂的习惯,促进了天然产物需求的增长。
(二)技术与装备制造瓶颈制约了高端产品的发展
我国高端营养健康食品的加工与制造技术及装备仍存在较多瓶颈。
在技术方面,缺乏高活性、高吸收率、高附加值的营养素衍生产品开发技术以及兼具特殊营养价值的可食材料制造技术等。
在装备方面,我国食品与健康产业还存在部分高端产品生产的连续性较差、废水量及能耗大、产品品质不佳、技术装备水平低等问题。
(三)“双循环”格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
在“双循环”格局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并明确该环境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国内大循环中,需要解决生产过程中部分高端、关键、核心技术短缺所带来的挑战,处理好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等突出问题,还需要克服前期单纯引进或模仿带来的初次分配不均衡、劳动报酬占比偏低以及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完善企业诚信监督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体系。在国际大循环中,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面临若干问题,如以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出口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受限、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壁垒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较少等。
三、“双循环”格局下的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突破路径
(一)立足“内循环”,构建基于我国国民健康基础信息的食品技术体系
围绕食品营养健康、绿色制造、高效利用的战略需求,根据不同年龄与健康状况人群的生理状态、代谢特征和营养需求等差异,重点突破全生命周期营养健康食品的精准化功能及配方设计。
加快食品新资源的发掘和产业化应用。从地方传统食品、少数民族食品、药膳、药食同源资源、南药、藏药等植物资源中发掘具有传统性和传承性内涵的新食品原料,挖掘对丰富食物链营养资源贡献较大的结构脂、谷物胚芽、糊粉层、薯类蛋白、油料饼粕、功能性低聚糖、新型多酚及黄酮类物质等新食品原料,从国外长期食用和批准使用的原料中挖掘可适用于我国居民健康的新食品原料。
应用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实现高价值食品原料和加工副产物资源的梯度增值利用和开发,系统开展粮油、果蔬食品、乳、肉、蛋等食品的高值化和营养化加工关键技术及特色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
(二)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内外双循环”
稳定运动营养、肠胃营养等产品的主导地位,促进睡眠改善、特殊人群营养类产品的开发,释放潜力市场。
创建可食品工业化的人工细胞,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组分、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化学品,解决食品原料和生产方式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的问题。
以人体营养学理论为指导,以培育富含微量营养素的新品种为核心,实现有益营养物质在作物可食用部分的特异性积累,提升生物利用率。
加强技术、知识、健康需求、物流等信息共享,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营养健康大数据产业,为个体提供个性化营养检验检测、合理膳食建议、营养食品组件及定制化配方食品等。
(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全球影响力
引导产业基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营养健康食品行业开展有序投资,尤其是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充分利用好我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优势,让更多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出口创汇;同时食品原料出口型企业也需从低附加值贸易升级,通过更高水平“走出去”,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一)注重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资源投入
加大对食品营养与健康高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投入,发展基于我国国民健康的基础信息库、膳食模式和健康食品设计与制造产业技术,拓展研发范围和研发深度。加强食品新型原材料开发、食品原料高值化与营养化加工等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食品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二)加强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和引导
鼓励和扶持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促进粮油、果蔬食品、乳、肉、蛋等产业的大型企业和航母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开展功能性食品高端原料及特殊人群营养食品等业务、具有专精特新“小巨人”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并在科技、税收、用地、资金、上市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体系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发展一批由食品营养与健康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技术创新和协同攻关。
(四)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五)完善行业监管体制
依法加强监管,建立全程监管模式。建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加大对各种知识产权侵害的处罚力度以及对假冒伪劣营养健康食品或其原料的打击力度。
(六)加强公民营养健康与科学消费教育宣传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