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术科研之先,创食品科技之新
—— 中国食品杂志社
资讯动态
【“食品科学家”人物专访】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执行)汪少芸教授专访
2021-10-09 21:15:39 2736
字体 A+ A A-


为展现食品科研人的科研经历和智慧人生,《食品科学》杂志开设“食品科学家”人物专访栏目。今天的专访人物为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执行)、福州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汪少芸教授

个人简介:

汪少芸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海洋生物制品与功能食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W-Madison)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博士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A类高层次人才、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福建省食品与生物工程“一流学科”负责人、福建省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福建省健康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Food Sci Human WellnessHans J Food and Nutrition Sci、《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和《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中外食品技术》首批翻译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重点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省科技重大专项、省产学研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和企业研发项目30余项,编写著作6 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论文230 篇,其中被SCI/EI收录180余篇。主持获国际食品功能因子(ICOFF)学术大会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食品产学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省优秀教师奖、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奖、厦航奖教金奖。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等人才项目的评审专家,担任科技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部级重大/重点专项等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国家海洋公益重大项目的独立监审专家。

个人邮箱:shywang@fzu.edu.cn


《食品科学》:您的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酶、多肽、色素、天然活性小分子),海洋及农副产品生物技术加工,功能食品和食品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这个研究方向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这个方向?

汪教授: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酶、多肽、色素、天然活性小分子,海洋及农副产品生物技术加工,功能食品和食品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我国海洋及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通过精深加工开发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提升食品的功能活性、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功能食品和食品功能新材料成为食品研发与生产领域的一大热点和趋势,世界范围内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发达国家在生物活性物质、功能食品开发过程中利用自动化处理机械和小包装制成品加工设备研发发展迅速,十分重视加工副产物的绿色高值化利用和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与此同时,生物工程、膜组合分离、微胶囊、非热杀菌、无菌包装、真空冷冻干燥、超微粉碎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食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本团队以“立足福建、服务海西、辐射全国”为发展定位,依托福建省依山靠海的地理优势,利用海洋及农副产品的资源特色和海西发展需求,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力量,围绕食用资源精深加工、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研究、功能因子稳态化及靶向递送等方面开展研发工作,努力提升海洋及农副产品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食品科学》:您的团队目前获得了哪些成果?这个研究方向目前的发展瓶颈和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汪教授:本团队在生物活性物质、海洋及农副产品生物技术加工、功能食品和食品功能材料的研发工作,已获批福建省海洋生物制品与功能食品绿色制造“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食品与海洋生物资源基础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食品科学“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近年来,团队成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食品产学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研究方向目前的发展瓶颈表现在基础研究、领跑技术、装备研发智造、学科交叉研究方面不足与行业标准制定过程复杂等。在未来的发展中,本方向应以美味、营养、健康为目标,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基于生物信息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海洋及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形成以组学、感知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产生细胞工厂、智慧厨房、智能制造、功能因子稳态、精准营养、靶向递送等新兴学科,推动未来食品及智造产业的创新发展。


《食品科学》:您在前段时间出版了专著《抗冻多肽研究与应用》,“抗冻多肽”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呢?

汪教授: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低温冷链食品日渐成为全球食品工业的重要增长点,低温冷链食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销量占全部食品销售总量的60%~70%,在我国为25%~30%,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低温冷链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和冻融等过程中产生的冰晶生长、重结晶和低温劣变问题是导致产品品质严重下降的关键。

抗冻多肽是一类在结冰或亚结冰状态下具有低温保护作用,降低冰冻损伤的一类功能多肽。抗冻多肽不但具有良好的抗冻活力,而且其理化性质较为稳定,与冰晶分子直接作用而无需进行包埋处理。食品源抗冻多肽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可控,便于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产业应用。抗冻多肽在低温冷链食品保鲜、品质保持等方面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健康、营养等优势,符合新时期大健康产业的需求。

本专著的特色在于笔者聚焦团队十多年来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与大连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针对抗冻多肽的作用机理、检测方法建立、制备工艺、功效评价、产业化生产与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论述,为抗冻多肽在食品、农业与医药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和产业化基础。
注:想详细了解该专著,请点击《食品科学》与FSHW编委—福州大学汪少芸教授专著《抗冻多肽研究与应用》正式出版


《食品科学》:您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W-Madison)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段经历对您后来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一下吗?

汪教授本人于2006-2009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W-Madison)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有很好的引导和启示作用。我在美国的导师S.Damodaran教授,是非常著名的食品化学家,他主编了专业教材《Food Chemistry》,并被翻译为中文教材在国内多所高校使用。通过在美国实验室的科研经历,我特别感触至深的是科学追求和科技创新的纯粹性和专业性,让我体会到科技创新需要静下心,沉下心,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方得始终。

如果说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比较多,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在合作导师启示下开展的抗冻多肽研究,2008年被推选为最具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而获得了美国国家电视台报道,还在美国威斯康星生命科学杂志(life science)上作了“Ice Creamier-Edibleantifreeze puts the smooth in smoothie”的专题报道,标题形象生动有趣,其包含的意思是“能让冰淇淋吃起来很丝滑的可食用抗冻多肽”,配有本人测试抗冻多肽低温保护功能的科研照片“Food Scientist Sunny Wang pours liquid nitrogen during an experiment to simulate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a typical gallon of ice cream endures”。为什么称呼我为“食品科学家Sunny Wang”呢?很有趣,因为美国导师不会发音我的名字Shaoyun,导师有一天把我叫到办公室陈述了帮我改名的理由,说Shaoyun和Sunny拼写相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也被称为Sunny City。这名字听起来非常阳光,于是就愉快地决定下来,Sunny这个名字导师一直沿用至今,很有趣。


美国威斯康星生命科学杂志(life science)上刊登专题报道

《食品科学》:您的团队非常有爱,实验室的氛围也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人,您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的?在科研压力较大时,您如何开导和鼓励他们呢?

汪教授:本团队是一个拥有60余名在站博士后和在读博硕士生的较大型科研集体,研究方向涉及食品、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团队老师在指导研究生科研学习方面,坚持每周一次“资料轮读会和课题进展讨论”制度,让学生及时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并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及时总结实验数据,讨论解决方案,畅谈实验思路。另外,团队老师经常带领同学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鼓励同学们做会议报告和海报展示,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科研自信感。团队始终要求同学们要做到学术诚信,学术端正,经常在团队群组里分享关于学术道德案例的推送,与同学们进行分析,警醒同学们严守学术道德红线,洁身自好、踏实做人,一心一意做科研。在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有同学英语基础较弱,在撰写英文论文时遇到困难,团队老师严格把关,与同学一同坐下修改论文,一字一句的细心修改,直到论文最终被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

在研究生科研压力较大时,作为导师,我首先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和意向,努力为学生安排适合自身兴趣和特点的课题研究方向,并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广泛阅读文献资料,事先设计实验思路,保持清晰的头脑,树立科研自信感。同时,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十分乐意与学生谈心、谈思想、谈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帮助解决同学们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困惑和难题。另外,在抓好科研创新的同时,我们团队也高度重视温馨的文化氛围建设,每年团队均组织定期不定期的团聚活动,如中秋博饼、元旦聚餐、合作企业联欢、毕业庆祝等等,大家亲如一家人,氛围其乐融融。已毕业的硕博士生常把实验室比喻为“娘家”,实验室融入了他们科研工作和生活的欢笑和亲情,他们在实验室团队度过了求学生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食品科学》: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您是如何在繁忙的科研工作和教学活动中找到平衡的呢?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

汪教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本人同时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教师的第一职责是培养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本硕博士人才,在科研和教学中找到平衡,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活动,凸显科教融合特色。针对如何教书育人,本人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也针对性地查阅收集了被公认的美国乃至世界的名牌高校之一—威斯康星大学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资料,并整理成文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发表于《教书育人》教研期刊(2011年04期),以期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教书育人提供可能的参考和借鉴。

作为福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本人与专业全体老师通力合作使本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主讲课程《食品分析》为省“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主讲课程《蛋白质化学》为省“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课程坚持产出导向与课程思政双融合理念,强调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并将科研平台融入课程实践环节,实施科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承担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发表教学教改论文26 篇,指导学生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多项获得“优秀”,指导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一二等奖,指导博士生学位论文获省优秀博士论文。获评宝钢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卢嘉锡优秀导师,获厦航奖教金奖。团队获批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