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得高产VD原——麦角固醇平菇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在原种PDA培养基活化的5 个平菇菌株摇瓶筛选确定优势菌株;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平菇菌丝体液体培养基成分,活化菌丝固体栽培40 d左右出菇子实体,经紫外单光(280 nm)照射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同步检测麦角固醇与VD2含量,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索子实体不同部位细胞结构对麦角固醇光转化为VD2的影响,为富含VD平菇食用菌的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5 个筛选的实验菌株中,菌株P831麦角固醇含量高达3.25 mg/g,高于其他菌株1.0~3.0 倍,确定为优势菌株。Plackett-Burman试验表明,影响平菇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的培养基关键组分为蛋白胨、蔗糖、磷酸二氢钾;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法确定蛋白胨0.35%、蔗糖3.48%、磷酸二氢钾0.35%时,平菇P831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达到3.64 mg/g,提高12%;HPLC法同步检测麦角固醇及VD2含量,结果发现平菇子实体菌盖与菌褶中麦角固醇及VD2含量均高于菌柄,电镜结果显示平菇子实体菌盖中含有大量菌丝体与成喙状突起的锁状结构,菌褶表面被大量致密的孢子覆盖,菌柄则以纤维管状网络结构为主,未见孢子。平菇食用菌丝体中锁状结构和子实体中孢子是细胞分裂能力、新陈代谢旺盛的主要组织结构,推测麦角固醇与VD2含量差异可能与组织形态结构及细胞新陈代谢能力有关。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