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术科研之先,创食品科技之新
—— 中国食品杂志社
资讯动态
第11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会场十四:大会综合报告十四
2023-08-09 00:52:34 212
字体 A+ A A-

主持人

胡永红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 院长


罗学刚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

会议报告

报告一

面包乳杆菌MN047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改善肥胖、结肠炎及结肠癌相关病症

吕欣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报告简介: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第二器官”,在维持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以导致肥胖、结肠炎、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益生菌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菌群紊乱相关疾病的巨大潜力。本课题组前期从新疆酸马奶中分离得到一株产多种新颖广谱细菌素的面包乳杆菌MN047,其对食源性致病菌和抗生素耐药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是一株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菌群紊乱相关疾病的潜在益生菌。本研究基于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三种小鼠疾病模型(肥胖、结肠炎和结肠癌),探究膳食干预面包乳杆菌MN047分别对高脂高糖饮食(high fat and high fructose diet,HFFD)、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及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DSS诱导的肥胖、结肠炎及结肠癌模型鼠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面包乳杆菌MN047能够缓解HFFD诱导小鼠的体重快速增加、肝脏脂肪积累、脂肪细胞增大、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脂肪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补充面包乳杆菌MN047能够缓解小鼠体重下降、疾病活动指数增加、结肠组织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此外,面包乳杆菌MN047能够抑制AOM/DSS诱导的结肠肿瘤形成,降低结肠通透性和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以上三种小鼠疾病模型中,膳食补充面包乳杆菌MN047均能够增加小鼠肠道有益菌(如Akkermansia, Faecalibaculum等)的丰度,降低有害菌的丰度,进而增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降低血清脂多糖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综上所述,面包乳杆菌MN047能够通过调节小鼠肠道微环境缓解肥胖、结肠炎和结肠癌疾病,具有开发缓解相关疾病的益生菌产品的潜力。

报告二

源自发酵谷物的植物乳植杆菌及其后生元的降脂减肥功能评价与比较

罗学刚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院长

报告简介:

微生态及益生菌在发酵食品及宿主的营养吸收与健康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生元是益生菌经加工处理后的益生菌代谢物成分统称,包括菌体与代谢产物。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后生元是益生菌很多功能的物质基础,经过筛选的后生元,会保有与益生菌相当甚至更强的生理活性。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特色,“以粮为主”一直是中华传统膳食的一大特点。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有所失衡,全谷物及粗杂粮摄入偏少,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导致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我国发酵食品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在过往的研究中,我们对我国不同民间发酵谷物食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解析,对其中所蕴藏的功能性微生物资源进行了挖掘,对挖掘获得的不同植物乳植杆菌及其后生元的降脂减肥功效及活性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应用这些益生菌进行了现代化发酵谷物饮料的工艺优化与功能评价。本报告将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报告。

报告三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通过改善肠上皮屏障和肠道菌群减轻小鼠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感染

夏效东 教授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报告简介: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食源性病原体,可在易感人群中引起多种症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致死率。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简称阿克曼氏菌)被广泛认为是新一代益生菌,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克曼氏菌对小鼠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预防作用。阿克曼氏菌预处理改善了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小鼠体重降低,减少小鼠回肠、结肠、MLN、肝脏、脾脏和粪便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数量。与感染组相比,阿克曼氏菌的预处理可使回肠和结肠绒毛杯状细胞数分别增加4.90和13.67。RT-PCR分析与表型检测结果显示,阿克曼氏菌增强了小鼠肠道屏障,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此外,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阿克曼氏菌预处理可增加Microflora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降低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表明,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小鼠盲肠中的亚油酸含量降低,阿克曼氏菌预处理可显著增加亚油酸含量。同时,通过粪便菌群移植和亚油酸干预实验,证实肠道菌群和亚油酸的介导阿克曼氏菌的保护染作用。体外肠上皮屏障模型证实亚油酸可减轻单增李斯特菌诱导的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综上所述,阿克曼菌主要通过增强肠道上皮屏障来保护小鼠免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这与改善肠道菌群和增加亚油酸产生有关。


报告四

茯砖茶基于肠道稳态化调控改善宿主脂代谢及其机制研究

陈贵杰 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简介:

茯砖茶(FBT)主要产于中国湖南省,是所有茶类中加工工艺最复杂、最独特的黑茶产品之一。目前对FBT中的活性成分和调节脂代谢的功效已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FBT的组成非常复杂,因此FBT调节脂代谢机理及哪种成分发挥生物活性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采用体外厌氧发酵和小鼠模型对FBT及其多糖组分(FBTPS)调节肠道菌群和脂代谢进行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BT干预可以显著缓解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增加、脂肪积累以及血脂的水平,并且FBT调节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及类花生酸代谢息息相关;(2)体外研究发现FBTPS在消化系统中不会被消化从而可以顺利到达大肠,在大肠中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组成,显著降低Firmicutes/Bacteroidetes的比例,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同时显著增加了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因此FBTPS对肠道微生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利用小鼠模型进一步评价FBTPS调节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活性,结果表明FBTPS对小鼠的代谢综合征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同时FBTPS干预可以显著调节高脂膳食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菌群的整体结构,FBTPS一共可以显著恢复55个高脂膳食改变的OTUs。其中50个OTUs与小鼠的代谢综合征呈显著的相关性,因此FBTPS调节脂代谢的机理可能是不可消化的FBTPS顺利到达大肠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进而调节宿主脂代谢。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阐明FBTPS调节脂代谢的潜在机理,而且为科学驱动传统FBT制造业向大健康产业延伸跨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报告五

合生元的资源挖掘与绿色高效制备研究

胡永红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 院长

报告简介:

益生菌(probiotics)作为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不能直接称为益生菌,肠道中的有益菌、粪菌移植物及相关制品也不属于当前益生菌概念。必须有足够证据证明益生菌对人体有用,这是益生菌最重要的特征。益生元一般不能被人体所消化吸收但可被人体微生物选择性利用,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或活性从而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成分。目前得到公认的益生元几乎都属于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包括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燕麦β-葡聚糖等。合生元(postbiotics)包括非活性益生菌(non-viable probiotics)、失活益生菌(inactivated probiotics)、非生元(non-biotics)、代谢元(metabiotics)、类生元(parabiotics)、热灭活益生菌(tyndallized probiotics)和细菌裂解物(bacterial lysates)等。主要工作在挖掘具有益生功能的菌株,以及生产海洋功能性多糖寡糖等活性物质的高性能工业级制备平台;挖掘开发多种工业酶进行机理探究和理性改造,建立了益生元、维生素等绿色分离提纯工艺。

报告六

亚热带海洋红树林新型益生菌的鉴定和高值化利用

蒋承建 教授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西微生物与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报告简介:

海洋红树林微生物因其环境特殊,不但在平衡自然生态有独特作用,而且分泌的相关化学组分拥有广泛的药理环境特征,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亚热带海洋红树林微生物中分离得到一株具备多重耐受抗性的产香真菌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GXDK6M. guilliermondii GXDK6可以同化五碳糖和六碳糖等多种碳源,能够耐受高浓度盐离子,可以耐受多类高浓度重金属胁迫和有效吸附重金属离子,并具备宽广 pH谱等,体外测试和动物模型测试也表明GXDK6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益生特性。M. guilliermondii GXDK6全基因组学测序拼装结果表明,其总序列数量14条, 测序平均深度220X,全基因组大小为10,722,568 bp, GC含量43.65%(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数据登陆号为NMDC60014229)。GXDK6可以发酵总共21种单一有机物作为碳源,并产生丰富的芳香代谢产物。气相色谱——质谱鉴定结果表明,当GXDK6用葡萄糖、蔗糖、果糖或木糖发酵72 h时,会产生8~14种高值芳香族代谢产物(异戊醇、橙花醇、香叶醇和苯乙醇以及异丁醇等)。多组学研究结果表明,GXDK6有23个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被注释,表明GXDK6具有较高的耐盐性。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GXDK6在10%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GXDK6的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机体系统的调控过程。代谢组学分析表明NaCl胁迫下M. guilliermondii GXDK6中63~81种代谢产物(D-甘露糖、甘油、乳酸、异羟胆酸乙酯和1, 25-二羟维生素D3等)发生显著上调或下调。亚热带海洋红树林M. guilliermondii GXDK6的生物学功能鉴定研究为未来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报告七

黄烷醇类膳食多酚的肠道微生物代谢及其对肥胖的干预效果

刘睿 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报告简介:

黄烷-3-醇是人类饮食中最丰富的膳食多酚之一,长期摄入富含黄烷-3-醇的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已是共识。但是其在小肠中难以被直接吸收,可见其在体内的生理活性更取决于体内代谢,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代谢。首先采用体外粪菌模型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了原花青素二聚体A1和A型三聚体的代谢机制。发现原花青素A1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主要发生C-环开环反应,并伴随有C-4′位置上发生去羟基化,然后形成5-苯基-(3′,4′-羟基苯)-γ-戊内酯、对羟基苯乙酸、3-对羟基苯丙酸等代谢产物;A型三聚体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会发生C环开环,断裂黄烷醇间的C4-C6链接键,生成原花青素A1以及表儿茶素后继续分解代谢。采用与人类肠道微生物高度同源性的猪盲肠内容物模型,发现原花青素B1不仅会出现黄烷键的断裂形成结构单元,并进一步发生C环开环形成相应的开环代谢产物,同时也会直接发生A环裂解,形成苯基戊内酯和苯基戊酸等。此外,在猪盲肠内容物中筛选出一株能够将儿茶素及其衍生物进行C-环开环代谢的菌株“Streptococcus pasteurianus”(巴氏链球菌)。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原花青素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丙酸和3,4-二羟基苯丙酸)对肥胖及其代谢紊乱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其能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体重、脂肪细胞的大小、能够改善脂肪在肝脏中的异位沉积等,可能与胆汁酸和脂质的代谢密切相关。

报告八

黄鲫蛋白水解液加热/美拉德反应产物对健康动物肠道抗氧化防御的不同调节作用

宋茹 教授

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

报告简介:

健康动物短期摄入黄鲫蛋白水解液(HAHp)及其热反应产物或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研究动物肠道系统的氧化状态。健康ICR雄性小鼠连续30 d分别灌胃HAHp、HAHp加热产物(HAHp-H)、HAHp-3%葡萄糖的MRPs(HAHp-3%G MRPs)、HAHp-3%果糖的MRPs(HAHp-3%F MRPs)(剂量为1.0 g/kg·d),与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相比,样品组小鼠的血清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无显著变化,同样白细胞介素-6浓度也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相比之下,与对照组相比,灌胃HAHp-H、HAHp-3%G MRPs和HAHp-3%F MRPs降低了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所有组动物的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均未观察到明显组织损伤。但是,HAHp-H组上调了结肠组织中Kelch样ECH相关蛋白1、转录因子Nrf-2、NAD(P)H相关保护性II酶:奎宁氧化还原酶-1和血氧合酶-1。灌胃HAHp-H较其他组还上调了与抗氧化相关内源酶表达水平,包括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p < 0.05)。此外,研究发现所有组小鼠结肠组织中Nε-羧甲基赖氨酸表达水平上调与寡肽转运蛋白1表达水平上调相一致。综上,HAHp加热产物在提高健康动物肠道系统抗氧化防御上可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报告九

蛋清蛋白及其衍生物对肠道粘膜屏障修复作用机制解析

张婷 教授

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化学教研室 主任

报告简介:

合理的膳食蛋白质摄入可以预防并缓解肠道疾病,蛋清蛋白因其较高的蛋白质消化率,丰富的氨基酸组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天然有效的生物活性物质来源。此外,蛋清蛋白的产量高、价格低,在经济成本方面具有巨大优势。通过生物酶解、益生菌-辅助剂协同发酵法制备的蛋清源生物活性肽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活性和较好的生物功能。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都伴有杯状细胞丢失、粘蛋白合成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等导致屏障功能障碍。卵白蛋白作为蛋清中主要蛋白质,含量达到54%,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研究表明,当对结肠炎小鼠灌胃200 mg/kg卵白蛋白后,小鼠肠道中粘蛋白及紧密连接蛋白等主要结构得到恢复,并且通过参与ABC转运蛋白通路和胆汁分泌等通路,调节腐胺、肌苷和胆汁酸的含量缓解了肠道炎症和肠道氧化损伤状态,恢复了肠道的完整结构,降低了由于肠道屏障遭到破坏导致的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与肠道炎症紧密相关。当用蛋清生物活性肽灌胃结肠炎小鼠后,小鼠肠道中抗氧化酶水平显著提高,肠道菌群比例及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厚壁菌丰度的增加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此外,发酵蛋乳肽的摄入还可以显著增加结肠炎小鼠体内短链脂肪酸的水平,这对恢复肠道屏障维持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挖掘蛋清蛋白及其衍生物对肠道屏障修复的机制,对鸡蛋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的开发及蛋制品的功能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十

肠道菌群转化产物与多酚健康作用的个体差异

李武 教授

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

报告简介:

肠道菌群转化产物是一些多酚发挥生理效应的物质基础。由于人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可能导致多酚健康作用的人群差异。我们发现原花青素A2(PCA2)的人、小鼠肠道菌群代谢活性产物主要为3-(4-羟苯基)丙酸(HPPA)、对羟基苯乙酸(4-HPAA)等活性分子。PCA2通过调节PPARγ信号通路促进胆固醇转运、抑制炎症因子生成。肠道菌群的部分缺失,导致ApoE-/-模型小鼠血浆PCA代谢产物HPPA和4-HPAA的显著降低,其PCA2抗AS活性显著降低。PCA2人肠道菌群代谢物可以通过调节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ABCG1),肝X受体(LXRα)等基因表达,降低O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蓄积,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生。综合结果表明,PCA2肠道菌群代谢物在PCA2改善肝细胞脂肪蓄积和高脂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CA2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调节PPARγ通路及脂肪酸合酶、胆固醇转运、炎症等相关通路基因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肠道菌群转化尿石素的差异导致了鞣花酸(EA)生理活性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人群中存在三种尿石素代谢型,其尿石素类物质的生成与肠道菌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构建的人源肠道菌群(HFA)小鼠模型,发现EA的9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EA对高脂饮食三种尿石素代谢型HFA小鼠的糖脂代谢、炎症及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血清代谢组学揭示EA对三种代谢型HFA小鼠抗肥胖作用的差异机制。


报告十一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与宿主的互作调控机制及干预疗效评价

盛康亮 副教授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简介:

围绕肠道微生态与宿主互作机制,建立以肠道菌群和关键菌株为干预靶点,利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新型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调控宿主微生态平衡,防治炎症性肠病。在菌种选育方面,定向选育新型耐热耐酸益生菌蜡样芽胞杆菌,发现其纠正肠道菌群紊乱,重建微生态平衡,抑制黏膜炎症。开发新型益生元葡萄籽原花青素微胶囊化技术,解决结肠定位缓控释的问题。此外,阐明了合生元双歧杆菌-低聚木糖制剂增强益生菌黏附定植的作用机制。在微生态制剂中菌种选育的研究工作中,系统阐明微生态制剂在炎症性肠病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借助肠道微生态与食品等多学科领域的互相渗透、相互协作,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制剂防治炎症性肠病的新思路,并有望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次会议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支持

电话: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版权所有 @ 2023 中国食品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50号 京ICP备14033398号-2